首页

《狐假虎威》的故事原版

哲理故事 |

时间:

2020-10-03

|

【www.ndcksc.com--哲理故事】

一、原文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也,犹如百兽之畏虎也。”

二、译文

荆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地区的诸侯都惧怕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没有能回答上来的。 江一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该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

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狐假虎威是汉语成语,读音为hú jiǎ hǔ wēi,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出自《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扩展资料

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绝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

把戏一旦被戳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绝不会有好的下场。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现人们用它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又嘲讽了被人利用而不自知的昏庸之人。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借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一切狡猾,奸诈的人,总是喜欢吹牛皮,说谎话,靠欺骗过日子。这种人虽借外力能逞雄一时,而其本质却是最虚弱不过,不堪一击的。

成语例举

编辑

1、他把中人就自看做一半债主,狐假虎威,需索不休。——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

2、果然府中来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别人狐假虎威的诓的去,这个却保不得他。——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3、谓己功名,难居物下;曾不知狐假虎威,地凭雾积。——北齐·魏收《为后魏孝静帝伐元神和等诏》

4、你只会拽耙扶犂,抱瓮浇畦,万言策谁人做的?你待要狐假虎威!——元·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

5、十七八个 宋 家人,大人孩子,都有点狐假虎威,现出一派扬眉吐气的神态。——曲波《桥隆飙》九

延伸阅读
  故事是汉语词汇,意思是旧事、旧业、先例、典故等涵义。素材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团队合作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团队合
2022-02-22
  历史故事的定义指故事根据发生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指刚刚发生的故事,比如新闻故事;一种是指未来发生的故事,比如科幻故事;还
2021-12-14
  寓言故事指文学体裁的一种。素材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列子寓言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列子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  传说
2021-12-10
  故事并不是一种文体,它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素材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睡前故事哄女朋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1-12-02
  总结,汉语词语,读音为zǒngjié,意思是总地归结。素材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经典童话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童
2021-12-01
  神话故事指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荒诞无稽、异想天开的故事。素材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关于九尾狐的神话故事,希望对
2021-11-25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素材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校园电信
2021-11-25
  感悟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ǎnwù,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素材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人的价值观
2021-11-22
  故事是汉语词汇,拼音是gùshi,意思是旧事、旧业、先例、典故等涵义。素材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3—6岁儿童睡前故事,希望
2021-10-22
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李賀,天賦極好,7歲時就能寫出很精彩的詩歌、文章,受到當時一哲理故事
2020-10-03
  •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