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革命者观后感精选

观后感 |

时间:

2021-12-06

|

推荐访问

【www.ndcksc.com--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素材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革命者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革命者观后感精选

  《革命者》当影视作品要塑造历史伟人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种“刻板印象”中,这就好比我们脑海里的李大钊一直就是印在历史课本里的戴着眼镜留着胡子正襟危坐的黑白画像中的人物,旁边短短几句话,李大钊,字守常,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而《革命者》属实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两个小时中,仿佛真的穿梭回那个时空,真真正正地接触到了有血有肉的李大钊。

  影片使用非线性叙事的方法,从李大钊先生绞刑前38小时开始展开叙事,多次闪回,通过不同人的视角,慢慢勾勒出李大钊先生生前的革命之路,也塑造出一个丰富立体的“革命者”形象。

  现在我们看来,李大钊先生是一位革命先烈、历史伟人。但那个时候的他,日常生活中的他是北大教授,也是丈夫、父亲,是坐在街边和陈独秀吃小笼包的人,是先擦擦手再拿新书的文人。他一生都在读书、学习,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他知道只有先从思想上独立起来、强大起来,才能救中国,所以他见到小孩子都问一句:“读过书吗?会写字吗?将来想做什么?”

  单靠一张嘴,一根笔杆子,真的能说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革命队伍中吗?当每次李大钊带领民众抗议、争夺主权,镜头扫过群众的时候,我都在想,或许群众们并不只是听大钊先生喊喊口号,而是或多或少都和李大钊先生有过接触,了解他的为人,除了想要争夺自己的权益,也是真真正正被大钊先生的纯粹和坚毅打动着。

  比如卖报童阿晨,大钊先生吃早餐也随手塞给他一根油条,跟他说“好好赚钱,将来让妹妹也读书”;比如给澡堂打杂的孤儿庆子,大钊先生在窗户上写下的“天”字,是他认识的第一个字;比如当年北大的学生们,坐在大钊先生的课堂里听他读书讲课,也跟着大钊先生下地干活,收麦子割穗子,感受“人民”的力量。

  电影通过不同人的视角、不同的事件,像拼图一样拼出一个鲜活的李大钊。而“革命者”形容的又不仅仅是李大钊,说的是也无数为中国民族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们。影片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当年在大众澡堂和大钊先生相遇的小孩,如今已经加入革命队伍,狱中相见,他饱含热泪对李大钊先生说:“我现在是一名中共党员了。”大钊先生缓缓抬起头,只重复着那个字:“好,好。”

  庆子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最后这段交流却是神来之笔。大钊先生活了38岁,头发还没白就为了革命事业献身,身处黑暗中却面向着光,庆子代表的是千千万后来追随大钊先生脚步的革命者们,他们继续投身于共产党的建设中,而“我现在是一名中共党员了”短短一句话的力量,让大钊先生能够怀着希望和力量赴死。

  实际上,我脑海里有关主旋律电影的回忆,大多都是几十个人坐在班级里,拿出两节自习课的时间“完成任务”式观影。但近几年的主旋律电影制作越来越用心,《革命者》除了讲述故事,电影的光影、镜头都极富诗意,比如监狱中的一个镜头,在即将赴死的最后时刻,李大钊从容地坐在椅子上,缓缓地转过身,昏暗的牢笼中打下一束光,落在大钊先生身上,将开头的“背黑暗而向光明”做了直接的影像化表达,张颂文饰演的大钊先生此时眼神中的不屈和从容也着实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李大钊从容地坐在椅子上,缓缓地转过身,昏暗的牢笼中打下一束光,落在大钊先生身上,将开头的“背黑暗而向光明”做了直接的影像化表达,张颂文饰演的大钊先生此时眼神中的不屈和从容也着实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再比如讲述蒋介石反革命政变的一段,京剧的鼓点配合镜头的闪回,将整个事件讲述的干脆又利落,同时也塑造了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蒋介石形象。电影逐渐摆脱塑造刻板的人物,我们也在逐渐摆脱对主旋律的刻板印象。

  以前并不爱学历史,我没办法把不同的年份和不同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一对应,即使画了无数遍的时间轴我也很难了解到那些年代、那些先辈们到底经历了什么。仅靠课本上的文字、几张黑白照片去了解历史总是略显单薄。不过看完革命者,突然体会到或许随手翻过历史书的某一页,随笔画的书上的某一句“重点”,就是曾经那些人的一生。透过屏幕,我仿佛能够触摸到百年前的那段历史,也更愿意重新再仔仔细细地翻开书看看那一字一句到底是怎么描写的这些人物,更愿意去了解他们经历的人生,或许这也是影像的魅力所在。

  民国是一个黑暗腐朽的时代,而民国浪漫的地方在于有那么一群人心中始终有光明,有解放中国的理想,民国浪漫再有那么一批能够撕破黑暗的革命者。最近改编版的《错位时空》到处都能听到,“我仰望你看过的星空,穿过百年时空再相逢”,这句歌词大概就是我观影之后的心情。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大道理不要讲太多,用鲁迅的一句话来总结:“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革命者观后感精选

  电影《革命者》是首部聚焦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的主旋律影片。不同于传统的人物传记片,《革命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结构方式去展现李大钊所经历的“觉醒年代”。

  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怀揣“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的赤诚之心,以信念和实践铸就起中国革命征途中一面不朽的旗帜,感召了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在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为实现“再造中华”的伟大愿景而不懈奋斗。

   这个“播火者”的身份,在历史教科书中并不陌生,但具体如何去达到这个传播的过程,电影中给出了生动详实的表现。影片中的李大钊,虽是知识分子出身,但深入田间地头,和工人们打成一片,将理论和宣言用自己激昂的口才转换为劳苦大众都能懂得的切实愿景,由此号召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

  同时,《革命者》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准则。

   影片在前期筹备、剧本创作、史料调研等各环节深耕细作,深入李大钊故乡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采访采风,向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反复请教,力求逼真立体地刻画李大钊的革命形象。

   同时在注重呈现李大钊作为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崇高形象的同时,更力求刻画出他作为文人的诗韵风骨、作为知己战友的热血青春、作为人夫人父的柔软温情,借助电影镜头为这位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注入更具烟火气,更有人情味的银幕灵魂:既有游行队伍前的慷慨激昂、狱中的坦然从容,绞刑架下的英勇赴义,也有田间地头的欢声笑语、早餐铺子的谈天说地、大众澡堂的与民同乐……革命者不只活在文献史料里,更活在一粒一粟、一血一泪当中。

   演员方面,电影经过层层反复筛选,综合李大钊的个人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品格,最终敲定了由演员张颂文出演“李大钊”一角。作为公认的“宝藏”实力演员,张颂文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西小河的夏天》、《隐秘的角落》等作品中奉献出了许多广受好评的“教科书级”表演,在业内人士及广大观众中收获了超高口碑。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张颂文仔细研读李大钊过往文章,钻研李大钊的神态举止,领悟李大钊的精神世界,力求在外部形象、动作神态、内在灵魂上还原一个鲜活立体的李大钊。而影片中,张颂文也确实赋予了李大钊许多生活化的细节,呈现了一个丰满新鲜的革命先烈形象。

  虚实结合多视角展现“革命者”群像

   事实上,《革命者》不只是李大钊一人的革命足迹,更是同时代万千仁人志士的革命征程。李大钊更像一个引子,串联起当时一批仁人志士为救国所付诸的热血与青春。用今天的话来说,这部电影讲的是“李大钊和他的朋友们”。围绕李大钊的生平踪迹延展开来,从与他有过不同交集的数位人物入手,从出身不同阶层、持有不同理念、身处不同群体的多层次视角,来对李大钊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立体、鲜活、多样、全面地解读。

  影片以真实历史人物和影片虚构角色相结合的方式,立体还原了一幅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革命图景:党的早期革命者、李大钊的妻子和一众儿女,及其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深刻足迹的人物逐一现身,与庆子、徐三、阿晨等虚构角色一道,将观众带回那个动荡不安却又热血激昂的时代。文人志士有爱国之心、豪杰英雄有忧国之意、贩夫走卒亦有救国之志,在这片中国的土地上,凡心存天下,人人皆为革命者。李易峰、佟丽娅,彭昱畅、韩庚、李九霄、白客、秦昊、于谦等演员阵容,让这部主旋律影片同样星光熠熠。

  另一个看点是,《革命者》大胆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以李大钊执行绞刑前的最后38小时为主线,在1912-1927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选取了不同革命阶段的数个高光时刻。1919年的《北京市民宣言》、1924年的国共第一次合作、1925年的“五卅”大罢工、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1927年4月28日的英勇就义……这些意义深远的历史瞬间从沉睡近百年的文献资料中苏醒,铭刻下李大钊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踏上革命征途的珍贵足迹,让观众跟随镜头亲身感受那个动荡不安却又热血激昂的时代,体会仁人志士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赤诚之心。

  革命者观后感精选

  高中的时候,历史课本上有一张李大钊先生的照片,一同学说我长得像李先生——当时我完全没觉得这是件多么光荣的事,想来原因有二:一则浅薄的中学生只关心长相美丑,还不具备追比先贤的理想高度,二则当年对李大钊知之甚少,并不了解其伟大之处。直到今年电视剧《觉醒年代》空前热播,“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历史细节被着重特写,我才第一次正式审视李大钊先生。青年演员张桐在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守常先生”,几乎成了男一号。这样的标杆一竖,无形中为后来的演员再演李大钊一角制造了难度。令人惊喜的是,上映于建党百年之际、以李大钊先生为主角的电影《革命者》横空出世,刷新了又一个高度。主演张颂文,是为观众所熟知的当代中年演员里“老戏骨”的代表。导演徐展雄,影坛“新青年”,慈溪中学毕业,于我既是同乡也是学长。

  影片的结构,总体是用倒叙手法,开始时间点选在1927年4月26日,李大钊被执行绞刑前的38小时,此时李先生已身陷囹圄,一边是进步力量积极营救,一边是反动势力残酷迫害,中间不断插叙各个过往事件,现实与回忆不断交错,李大钊先生光辉的革命生涯,次第展现。

  总的观影感受是该片节奏流畅、富有诗意,出乎意料的好!导演近乎把一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拍成了一部文艺片——这是一句真诚的赞美。影片叙事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娓娓道来。有些历史事件的处理,导演拍得举重若轻、颇见巧思,譬如李大钊迎接陈独秀出狱一幕,按照以往影视作品常见的表达,必定是结合史实,拍李大钊领着北大师生、百十号人站在监狱门口声势浩大地迎候陈独秀的场景。《革命者》却别出心裁,用一个短镜头,只拍李大钊独自一人负手背立等候,手里还捏着一枚掉落的银杏叶。陈独秀出现,李大钊转身笑迎,没有高呼口号、仿佛老友邂逅,诗化的画面,凸显了革命家的那份气定神闲、云淡风轻。电影更没有“神化”李大钊先生,而是将其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血肉之躯:李先生在楼上听到军阀镇压学生的枪声也会吓得一个激灵,也会因得知自己获聘北大图书馆主任一职而激动得把聘书盖住脸大笑。张颂文的演技尤值得称道,他用一种“贴地”式的表演塑造李大钊先生。在影片的后部,军阀即将处决李大钊等一批革命人士,他们临刑前被带去剃发洗头,张颂文演的李大钊,还在同难友们互相调侃大声玩笑,引得狱警们惊慌失措,彰显出一份蔑视强暴、向死而生的革命豪情。

  我是在三伏天里的一个中午,去观看了这部电影。看到开滦煤矿矿难、段祺瑞执政府镇压游行学生等情节,眼泪自然而然地流淌到我的脸上。回顾血泪交织的中国近现代史,我蓦地联想起百余年来被文学家记录过的几场电影放映:

  一场记录在鲁迅先生写的《藤野先生》中:“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一场记录在白先勇老师写的《蓦然回首》中:“暑假,有一天在纽约,我在Little Carnegie Hall看到一个外国人摄辑的中国历史片,从慈禧驾崩、辛亥革命、北伐、抗日、到戡乱,大半个世纪的中国,一时呈现眼前。南京屠杀、重庆轰炸,不再是历史名词,而是一具具中国人被蹂躏、被凌辱、被分割、被焚烧的肉体,横陈在那片给苦难的血泪灌溉得发了黑的中国土地上。我坐在电影院内黑暗的一角,一阵阵毛骨悚然的激动不能自已。走出外面,时报广场仍然车水马龙,红尘万丈,霓虹灯刺得人眼睛只发疼,我蹭蹬纽约街头,一时不知身在何方。那是我到美国后,第一次深深感到国破家亡的彷徨。”

  这是他们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于祖国积贫积弱多灾多难的呐喊与彷徨,椎心泣血,地坼天崩。

  《革命者》的片尾,演职人员表出来的同时,还设计了小框放映,演绎了一个充满童趣的桥段,背景音乐放的是童声合唱《国际歌》,家住宁波的慈溪籍童星韩昊霖出演少年李大钊,人小胆大地爬上火车开向远方,朝阳映照在他的脸上,童稚的笑容最终转化为张颂文饰演的成年李大钊的笑容而定格在银幕上,灿烂无比——这是怎样的一种电影美学?

  我突然很想感谢徐导,因为他让我看到了中国电影理念的进步,主旋律题材影片可以不再只有苦大仇深式的宏大高亢叙事模式,也可以是轻盈的、细腻的、浪漫的、人文的……

延伸阅读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观后感800字范文汇总六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24
《天渠》讲述了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在艰难困苦面前选择希望,通过知识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渠”,实现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天渠观后感1000字范文三篇,欢迎品鉴!
2024-04-24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队伍的灵魂和血性观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4-24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警示教育片《贪欲之祸》观后感(锦集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4-24
解放,jiěfàng,汉语词汇。指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守护解放西观后感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24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
2024-02-21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
2024-02-20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
2024-02-18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
2024-02-18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
2024-02-18
  •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