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实验报告 |

时间:

2021-10-21

|

推荐访问

【www.ndcksc.com--实验报告】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素材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2021年3月28日至4月18日,对石堆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石堆镇位于安丘市东部,面积67平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1.06万户,人口3.9万,耕地面积6.4万亩。今年以来,石堆镇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以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为主线,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基本情况

  (一)全面摸排,掌握第一手资料。

  全面摸清每个村底数,包括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村规民约制定、在外能人、矛盾纠纷、村霸村痞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四个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突出重点,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

  一是产业兴旺方面。开展“带富增收富民”活动。

  1、培育一项致富产业。各村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确定一项或多村确定一项能够有带动性的增收产业项目,增加群众收入。

  2、培训一套致富技能。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举办种养业、务工知识等培训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培训达到90%以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各村帮助留守人员联系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粗加工等项目,最大可能的增加家庭收入。3、探索一条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金融信贷单位,对有意向发展项目缺少资金的家庭,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回乡创业大学生创办项目,帮助落实贷款方案,最大限度的提供金融服务。

  二是生态宜居方面。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活动。

  1、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和卫生整治,通过落实门前三包,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确保村庄环境卫生长期清洁。坚持“应绿尽绿,能绿则绿”,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绿化、亮化,房前用竹篱、围栏围起,房前屋后规范栽种瓜果、绿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景观。

  2、加快美丽村庄建设,全镇打造西莲池、前留晃、阿洛、西河洼、董家下坡、马家亭子、梯门、娄戈8个示范村。

  3、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镇驻地村、社区中心村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向镇区、社区集中居住。

  三是乡风文明方面。开展“倡树新风正气”活动。

  1、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每月确定一个评选主题,在“阳光议事日”活动中开展“移风易俗标兵”“石堆好青年”“种养殖能手”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利用电视、报纸、微信等形式,对先进典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激发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已评选巾帼标兵117名、移风易俗标兵121名、石堆好青年92名。

  2、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增强群众简办婚丧嫁娶事宜、远离不良习俗的自觉性。

  3、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消夏晚会、农民趣味运动会、书画展等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4、每村打造1条文化长廊,重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知识,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引导观念,让大家感受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尚。

  四是治理有效方面。

  1、开展“街头巷尾平安”活动。每村配备1名警务助理,每村建立一支治安巡逻队伍,警务助理牵头开展治安巡防,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工作。每村建成一套“天网”监视系统,连接派出所治安监控平台。每村组建一个警民微信交流的群,提供警务服务、典型案件和安全防范等信息,随时随地与群众进行互动、交流。

  2、开展“全民参与调解”活动。每社区聘请1名法律顾问,在阳光议事日组织法律咨询和宣传,让法律咨询服务形成常态化。各村成立调解委员会,由支部书记任主任,由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优秀村民和评选出的先进典型组成,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力求“小事不出村”。每村建立一处“听证室”,对家长里短、邻里争吵等简单矛盾纠纷实行村级听证。

  五是开展“干部能力提升”活动,强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障。制定了《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村干部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每月召开一次“阳光议事”会议,组织学习农业技术、法律常识、健康保健等知识,充实阳光议事内容,增加阳光议事日的吸引力。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确定一个净增收不低于3万元的致富项目。发展村庄集体经济,在盘活资源、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上下功夫,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确保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低于5万元。

  (三)打造示范点,进行典型带动。

  重点打造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四个示范点。其中,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规划面积3500亩,已建成1500多亩,是集观光旅游、户外运动、休闲采摘、餐饮娱乐、农事体验、延伸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综合体。目前,已发展阡陌人间、步云山庄、云岭人家、环秀山庄等11家休闲农庄和1处步云赛鸽文化交流中心。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发展大樱桃、草莓、蔬菜等高效种植大棚80个,发展西瓜、大桃、黄金梨等1500亩。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规划面积2200亩,已建成1100亩,已发展百汇紫苏庄园、东顺蒜黄种植基地、华仔蔬菜种植基地、田硕洋葱种植基地、孟戈有机蔬菜合作社种植基地等5家。

  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占地150亩,已建成高效种植大棚45个。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占地面积358亩,以生产生活生态、健康文化旅游为主题,建设木本粮油博物馆、文冠果加工和旅游综合体、文冠果健康体验展示中心,打造文冠果种植、选育、高产示范、集散、加工、营销一体化的全国木本粮油谷。目前,已经栽植文冠果210亩。全部建成后,带动就业人数300余人,年可实现利润2900万元,利税700余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教育引导不够。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尤其在发展产业方面,目前大部分产业项目主要以工商资本下乡的方式建设,通过引导群众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难度很大。

  (二)缺乏政策、资金扶持。在基础设施提升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镇级财政不足,单凭县、镇、村三级财力,很难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人才匮乏。目前,广大农村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大学生及高层次人才不愿到农村创业。回来的也只有在外能人到村担任村干部。

  三、意见建议

  (一)建议加大对群众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培训力度,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建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医疗、教育、文体等设施,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三)建议加大政策扶持、项目扶持、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建设田园综合体、郊野公园和休闲农庄,打造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区。

  (四)建议上级职能部门提供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各类支持,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精神,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实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在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不断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牧业农牧区工作取得新成就,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升,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建设迈出新步伐,农牧区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农牧民生活水平取得新提高,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新加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开创了全省农牧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新局面,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过去的五年,是青海农牧业发展最好,农牧区发展变化最大,农牧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农牧区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牧区环境和生态问题依然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亟待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定信心,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坚决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推动农牧业全面升级、农牧区全面进步、农牧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农牧区全面振兴新篇章。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四个转变”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全面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提升农牧民素质,繁荣农牧区文化,强化乡村有效治理,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大力推进农牧业农牧区现代化,为实现“一个同步、四个更加”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积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升,农牧业供给体系质量有新提高,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新进展;农牧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现行标准下农牧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农牧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现全覆盖,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牧区社会文明程度和农牧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党的农牧区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实质进展,农牧业农牧区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农牧业结构更加优化,农牧民就业相对稳定,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改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全面建立,乡风文明达到全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牧区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农村牧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牧业强、农牧区美、农牧民富全面实现。

  (三)基本原则。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坚持农牧业农牧区优先发展,加快补齐农牧业农牧区发展短板;坚持农牧民主体地位,提升农牧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坚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共同富裕之路;坚持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坚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坚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走共同繁荣发展之路;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尊重规律,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三、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一)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推进农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牧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实施农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农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优势产区产地市场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加强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农畜产品初加工设施建设,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推进特色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实施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循环农牧业、创意农牧业、会展农牧业、定制农牧业、农事体验等农牧业新业态。开展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产业和品牌联盟,重点培育牦牛、枸杞、冷水鱼、藜麦、富硒富锗农产品产业联盟。加快完善农畜产品从源头到餐桌的质量、食品安全标准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监管体制,严格市场执法监管,提升农畜产品质量。

  (二)推进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建设。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牧业,围绕“四个百亿元”产业,突出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特色果蔬、枸杞、沙棘、藜麦、冷水鱼等特色优势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特色优势明显、产业集中度高、示范带动力强、功能定位清晰、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到2020年,全省创建40个重点产业园,带动各地创建60个特色精品产业园。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抓好玉树国家级牦牛特优区建设,实施好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县建设。积极引导,在农村双创示范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创建上实现新突破,突出特色,提升质量,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

  (三)提升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水平。完善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评价机制和政策体系,全力推进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提档升级。继续以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为平台,以草畜平衡为切入点,以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股份制改造为重点,大力推广天峻梅陇、泽库拉格日模式,引导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产业联盟,培育“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社+互联网”等新业态,把试验区打造提升为全国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坚持不懈抓好农区规模养殖,大力发展种草养畜、草畜联动,扩大粮改饲,改造升级规模养殖场。

  (四)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面落实支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措施,着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到2020年,示范社达到500个,规范社达到5000个。引导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扶持发展联合社,支持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用地用电、项目支持、人才培养等政策。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牧业有机衔接。实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牧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牧民职称评定试点。

  (五)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牧业。发展数字农牧业,实施智慧农牧业林业水利工程,积极推动各类信息技术在农牧业中的应用。综合应用大数据、物联网、遥感、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整合涉农各部门数据资源,发展智慧农牧业。实施“互联网+”农牧业行动,启动应用“互联网+”高原特色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支持农牧区发展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构建农畜产品流通网络,开展电商进农牧区综合示范,规范建设电商平台,促进城乡商品双向流通,支持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和节点建设。整县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试点,建设一批益农信息社。

  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三生”共赢新格局

  (一)创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健全符合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健全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耕地、林地、草原、水域等用途管控,加强原生植被、自然景观、古树名木和野生动物保护,坚决制止开山毁林等行为,用最严格的制度守护好绿水青山。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施河湖长制。探索开展生态系统服务、生态价值核算研究和科学检测、效益评估体系建设。将生态保护与服务脱贫有机结合,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

  (二)积极倡导绿色生产方式。着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结合,有机统一乡村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坚持生态功能与产业功能并举,引导农牧民发展林果药、林草牧、林田花等乡村田园综合体。持续开展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创建活动,启动绿色农牧业发展计划,开展美丽(生态)农牧场建设。带动农牧民发展农林牧家乐、民宿、康养、文化创意、观光旅游、农事体验等业态。转变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突出种养结合、为养而种、为种而养、循环发展,启动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持续推进农牧业投入品减量,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残膜回收补贴政策。深入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扩大轮作休耕规模,完善和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

  (三)全面推进国土绿化。牢固树立大生态理念,构建大绿化格局,整体推进国土绿化提速增效。实施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长江流域防护林、防沙治沙、湟水规模化林场等专项工程。落实好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每年完成400万亩国土绿化任务。创新生态惠民的有效方式,完善林业公益管护员政策,探索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广大群众实现增收的路子。继续实施村庄绿化行动。

  (四)全力实施重点生态治理工程。继续加强“五大生态板块”生态保护与建设,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完善“一屏两带”生态格局。稳步推进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推进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启动三江源三期调研,加强柴达木地区、环青海湖地区、河湟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好退牧还草工程。加大天然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强化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工作。

  五、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一)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巩固已建的美丽乡村,已建的美丽乡村要向经营美丽乡村和共享美丽乡村转变。提高建设标准,每年新建300个高原美丽乡村。持续推进农牧民危旧房改造,推广绿色建材,建设节能农房。保护传统村落,打造民族特色村寨,保留乡村风貌。培养乡村传统建筑工匠,开展田园建筑示范。持续开展村庄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活动。开展农房风貌改造、道路及雨污管网、公共服务中心及新民居、水体山体景观打造,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村、休闲旅游村、民族风情村、特色产业村,提升村庄品位和档次。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县建设,由分散建设向区域连片整体推进转变。提升已建特色小镇的品质,继续推进美丽城镇建设,每年新建16个特色小镇。

  (二)着力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实施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深入推进农牧区环境综合整治,每年实施500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以农牧区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整合资源,强化举措,稳步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全面提升县域村庄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和污水治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农牧区生活垃圾“户集、村收、县乡集中处理”的长效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开展“改厕、改水、改圈、改灶、改路,拆除废弃危旧房屋、破墙烂院”等行动。推进东部农业区散煤替代,有条件的地方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实施农牧区“厕所革命”攻坚行动计划,开展农牧区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逐步实现卫生厕所全覆盖。

  (三)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补缺、提质、一体”的要求,增加农牧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城镇生活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高通达深度和通畅水平。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农牧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在大电网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新一轮农牧区电网改造升级力度,在基本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提高供电质量。推进农牧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做好三江源地区清洁取暖规划。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加快农牧区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实施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行动。研究制定深化农牧区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政策。

  六、推进文化繁荣兴盛,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一)加强农牧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乡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乡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牧民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牧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道德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创建“最美家庭”,创新开展“好公婆、好儿女、好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推选评比,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引领乡村新风尚,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二)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优秀农耕、草原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深入挖掘农耕、草原文化和民俗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文物古迹、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农牧业遗迹、灌溉工程等保护力度。支持农牧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

  (三)强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加强乡村红白理事会建设,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农牧民树立科学、文明、环保的新生活观,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加强农牧区科普工作,提高农牧民科学文化素养。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乡村”活动。

  (四)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布局和资源配置,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农牧区基层倾斜。整合利用乡村基层公共文化体育广电资源,促进智慧广电、应急广播、数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体育健身、广播影视等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支持乡村振兴题材文艺创作生产,推出反映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挖掘乡村文化本土人才,扶持培育民间文艺团体,开展城乡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活跃繁荣乡村文化,加强乡村文化市场监管。

  七、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一)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大力推进农牧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乡村“雪亮工程”,通过“一村一警”“十户联防”“邻里守望”“村村联防”等措施,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乡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健全立体化公共安全体系,持续开展乡村安全隐患治理,加强乡村警务、消防、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统筹整合使用基层各种条块资源力量,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健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制度,探索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创新民主决策、民主协商形式载体,拓展村民依法有序参与渠道,提高协商议事水平。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推动村务公开省级立法,强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规民约、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乡村社会组织,促进乡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继续推进村干部报酬动态增长,逐步提高村级运行经费补助标准。集中清理上级对村级组织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检查督查多等突出问题。

  (三)建设法治乡村。坚持法治为本,依法治理,强化法律在乡村治理中的权威地位。增强法治乡村理念,提高法治为民意识,将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整合执法队伍、下沉执法力量,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牧区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加大乡村普法力度,增强农牧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健全农牧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牧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完善村级服务站和人民调解委员会,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四)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依法打击乡村非法宗教活动,严厉打击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在乡村进行渗透。坚决制止利用宗教干预乡村公共事务。继续整治农牧区乱建庙宇寺院、滥塑宗教造像。

  八、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一)优先发展农牧区教育事业。建立城乡均衡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健全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和学生资助制度体系,继续推进农牧区十五年免费教育。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依法控辍保学,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大力发展农牧区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使绝大多数农牧区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努力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牧区薄弱学校常态化。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

  (二)加强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推行城乡居民医保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适时适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农牧区社会救助工作。将进城落户农牧业转移人口全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构建多层次农牧区养老保障体系,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加快乡村养老机构建设。健全农牧区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等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农牧区妇女之家和儿童之家。提升农牧区残疾人服务水平。

  (三)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强化农牧区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加强乡村中藏医药服务。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妇幼、老人、残疾人等群体健康服务。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推进农牧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做好农牧民重特大疾病、慢性病和包虫病等地方病救助工作。倡导优生优育。深入开展乡村爱国卫生运动。

  (四)推动农牧民创业就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实施乡村创业就业促进行动,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改造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兴办乡村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到各类园区创业创新,开展农畜产品流通、休闲农牧业、乡村旅游等特色创业,做强“拉面经济”,提升“青海拉面”整体发展水平。命名“青海高原工匠”、“青年致富能手”。开展网络博客、微信、电子商务等新技术创业,开展农畜产品种养殖、加工、流通销售和休闲农牧业、文化教育、养生养老、家庭服务业、互联网+等融合创业。

  (五)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巩固脱贫成效。聚焦15个深度贫困县、129个深度困难乡镇和特殊困难群体集中发力,全面完成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持续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和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逐级压实责任。脱贫攻坚期间,坚决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表现特别优秀、实绩特别突出的贫困县党政正职,可提拔担任上一级领导职务,并继续兼任现职。把扶贫同扶智扶志、救急纾困与内生脱贫结合起来,加快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坚决纠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严格控制各类检查考评、填报表数量,减轻基层负担。强化脱贫攻坚督查巡查,推动政策举措落地。全面提升一线扶贫干部能力素质,关心爱护战斗在扶贫第一线的基层干部,保护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九、推进农牧区综合改革,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一)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积极引导城镇资源要素向农牧业农牧区流动。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融合发展格局。突出农牧业农牧区优先发展,把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牧区,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在农牧区教育事业、劳动力转移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居环境等方面,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农牧业对外交流与合作。

  (二)深化农牧区土地制度改革。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承包土地信息联通共享。完善农牧区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稳步开展承包草原确权登记颁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牧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牧户资格权和农牧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牧民房屋使用权,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县级政府可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

  (三)深化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2019年基本完成清产核资、2021年基本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全面开展农牧区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东,探索农牧区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继续扩大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鼓励通过资产租赁、农牧业开发、生产服务、乡村旅游、光伏扶贫、联合经营等形式发展集体经济。探索政府拨款、减免税费等形成的资产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并量化为集体成员股份的办法,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设立农牧区新型产权评估机构及产权交易中心。

  (四)加快推进水利、林业、农垦、供销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完善林权流转机制,开展家庭林场建设试点。落实属地政府农垦改革主体责任,积极推进农垦企业重点改革事项,提高农垦经营管理水平。加大各类支农政策和民生项目向国有农牧场延伸覆盖,使国有农牧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支持供销社开展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强化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全国专项试点,创新服务手段,拓宽经营服务领域,加快形成综合化、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

  十、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

  (一)确保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进一步完善农牧业信贷担保体系,通过财政担保费用补助政策和以奖代补,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加强县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工作,优先保障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资金需求。盘活农牧区资源资产,拓展乡村振兴资金来源。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调,推动建立财政资金与金融合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机制、运作模式。充分发挥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担保融资增信功能,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乡村振兴。通过发行一般债券用于支持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领域的公益性项目。试点发行项目融资和收益自平衡的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有一定收益的乡村公益性项目建设。

  (二)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鼓励工商资本投入乡村振兴,严格工商资本投资农牧业的准入条件,引导工商资本真正下乡“务农”。建立农业企业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牧业农牧区投入比例。严格控制未利用地开垦,集中力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地区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广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农牧民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参与建设管护。

  (三)提升金融服务保障水平。制定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把更多的金融资源用在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上。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大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要明确在乡村振兴中的职责定位,发挥开发性、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优势,加大乡村振兴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通过“农发双基贷”、批发和过桥贷款模式,强化金融服务能力。推动农村信用联社改革,保持农村信用社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服务好乡村振兴。普惠金融重点要放在乡村,扩大惠农金融服务点村级覆盖范围,提升服务品质,提高“双基联动”金融服务覆盖率,稳步推进“两权”抵押贷款,着力补齐金融服务短板。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渠道创新和模式创新。制定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上市、挂牌和融资、并购重组,有效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服务乡村振兴。着力推进政策性农牧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创新推广特色保险品种和范围,支持农牧民发展高原特色产业,促进农牧业稳定发展。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前提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曾经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潜能,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农村面貌。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老化和减少,农村土地零散化、碎片化,土地产出低效化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并逐步滞后于现代农业的要求,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坎。近年来围绕落实农业农村改革部署,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经营体制的方式,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现状及难题

  街道村地处街道北面,距离城区2.5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19户,农业人口1781人,现有耕地面积1947亩,人均耕地约1.09亩。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将耕地分级搭配,整田整土划割为若干小块分到农户,导致每家每户承包经营的耕地零散分布。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家的“留守农户”接手耕种承包地,使地块分布更加零散。如村5组其中一户农民3.5亩旱地被划分成10余块,最小的一块地只密植了3株柑桔。分散的土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

  一是难以进行机械作业,耕作效率低;

  二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相互掣肘;

  四是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难以有效运行;

  五是对外土地流转涉及农户多,难以协商一致;

  六是地块分割产生了较多不能耕作的边界,浪费了耕地资源。

  围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通过承包权入股、土地预流转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了耕地的“团聚”和适度规模经营,劳动效率和经营效益也相应提升。

  二、土地股份制的探索及构想

  在村调研发现,虽然群众意识到了承包地散碎化的各种弊端,也有将土地“集零为整”的愿望,但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具体路径,缺乏组织者。如农户间相互可以进行土地调换,但各怀心思,效果有限;外部业主整体流转集约经营因农户意见不一难以达成。鉴于此,我们在广泛调研、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试点的构想:以生产社为单位,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农户的耕地承包经营权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化,对农田进行集中整理,引进专合社、龙头企业进行成片经营。在具体探索过程中,我们分别制定了《村耕地成片经营试点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流转协议》等,组织街道及村干部成立了工作小组,通过宣传动员并与村民们达成一致意见,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情况下,以书面协议形式,每户农民将所有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所在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和村集体资产公司完善入股相关手续,实现土地标准化整理和规模化经营。

  三、土地股份制的实践和成效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街道以村为试点村,通过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吸引民间投资,以村集体资产公司为主要载体,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民”的互利共赢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血橙基地,切实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一)落实三权分置。

  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后,推进土地股份制改革,要坚持推进“三权”分置并行,落实好集体所有权,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这是开展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在实践中,稳定农户承包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等用益物权权能;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推行由农民一次性出租让渡土地经营权向入股经营、合作经营等共享土地经营权方式转变,形成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

  (二)规范资源管理。

  街道村20xx年注册成立市区社区集体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对现有山坪塘、渠道、提灌站、村道、村级公益性房屋等集体资源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通过回收分散的集体资产,对村级“三资”开展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对村集体经济共有人进行确认,为下一步村集体收益分配提供依据。按照“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思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公司,集体公司聘请专合社和农村经纪人负责生产经营,通过把村集体资源资产折股量化组建村集体公司,并整合上级财政扶持资金和吸收民间资金,实现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三方合作和互利共赢。

  (三)培育主导产业。

  一是以区大规模绿化行动项目(混交林)为支撑,通过新栽苗、嫁接等方式,规范化种植塔罗科血橙1000亩。注入社会化资本,完成“伙儿山牌”血橙商标注册,通过电商平台开展前期市场拓展、销售。

  二是林下种植蔬菜、芽菜等,并与公司签订蔬菜订单收购合同,培育近郊城市保障性蔬菜基地。

  三是发展特色水产和肉牛生态养殖,利用嘉隆竹木专业合作社竹笋加工废料为牛饲料,牛的粪便作为种植血橙有机肥,实现种养结合、种养循环。四是培育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结合血橙、蔬菜种植、有机草莓等产业,融合新村发展和七洞湖休闲体验,打造村田园综合体品牌,建立1-2家星级农家乐、农业公园,形成轻纺园区和南观路农业旅游示范点。

  (四)优化利益机制。

  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对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村集体公司争取区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资金90万元投入血橙种植项目,专合社吸收民间资金和技术,通过采取“村集体资产公司+专合社+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引导农户、村集体公司和参与“三变”改革的新型经营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或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联结和合作机制,确定村集体与合作社共占4成、入股农户占6成的初次收益分配方案,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股权收益分配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拟实施经营收益二次返利,切实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居民股东权益。同时,聘请本村种植大户、贫困户进行长期或临时性工作,以工资收入的形式回馈种植大户和农户。

  (五)开展新村建设。

  加快“四好村”创建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着力实施农村房屋改造、风貌改造、环境整治、洁净亮化工程;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示范区内农房、道路及沿线人居环境改善逐步提升,适度统一,彰显特色;推进乡风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完善“一约三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反黑会),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文明院落等评比,开展法律明白人、法律进乡村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活;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

延伸阅读
工作总结(Job Summary Work Summary),以年终总结、半年总结和季度总结最为常见和多用。就其内容而言,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
2024-01-25
计算机俗称电脑,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计
2023-12-14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工作或某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的一种书面材料。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实验报告总结万能模板(
2023-11-02
实验室(Laboratory Lab)即进行试验的场所。实验室是科学的摇篮,是科学研究的基地,科技发展的源泉,对科技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一化学实验室安全实验报告集合9篇,仅供
2023-05-26
实验,指的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而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自然现象、自然
2023-05-23
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示波器实验报告心得集合6篇,欢迎品鉴!
2023-05-09
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定义实验报告是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人们为了检验某一种科学理论或假设,通过实验中的观察、分析、综合、判断,如实地把实验的全过程
2023-04-18
实验,指的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而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自然现象、自然
2023-03-02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工作或某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实验报告总结万能【7篇】,欢迎品
2022-12-22
实验,指的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而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自然现象、自然
2022-12-12
  •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