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小鬼人物形象及事件集合10篇

【www.ndcksc.com--人物】

  人物形象指的是人的外貌,形态,穿着等。还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正面形象,反面形象正面形象,侧面形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小鬼人物形象及事件集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红小鬼人物形象及事件1

  (1)王冕

  外貌描写:

  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的乡下的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

  人物简介:

  王冕出身贫寒,七岁丧父,十岁便辍学给人放牛。东家给的点心钱,他都攒着来买书读。后来,在放牛之际,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靠这门手艺,王冕卖画赚钱补贴家用,孝敬母亲。王冕天资聪颖,不满二十岁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古今。但也性情孤傲,蔑视权贵,远离功名富贵,知县来请,王冕也不赴约;朝廷征聘王冕做官,他连夜逃到会稽山,在那里隐居终老。

  王冕是作者在作品中树立的一个标杆,设置的一面镜子,与书中那些被科举制度引入歧途的追名逐利,迂腐固执之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性格特点:

  懂事孝顺,勤奋好学 ①体谅母亲的苦衷,顺从母亲的决定,辍学给人放牛;②把好吃的拿荷叶包了带给母亲吃;③把每日的点心钱攒下来,买颜料画荷花;④用卖画得来的钱买好东西,孝敬母亲;⑤不满二十岁,就对天文、地理、经史方面的大学问,无不贯通;⑥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

  性情孤傲,蔑视权贵 ①既不求官爵,又不结交朋友,终日闭门读书;②模仿屈原衣冠,带着母亲到处玩耍,对别人的取笑不以为意;③京官危素约会王冕,翟买办请不动,时知县自来拜,王冕离乡躲避;④朱元璋慕名拜访,王冕讲以仁义服人的道理,后来朝廷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早早地逃到会稽山隐居终老;⑤指出八股取士之法,会让读书人看轻文行出处,预言一代文人有厄。

  相关情节:辍学放牛、湖边画荷、指八股之弊,躲官会稽山

  典型情节:拒赴官约

  情节概述:危素欲约会王冕,时知县派翟买办来请,王冕不赴约。时知县亲自拜访,王冕避走他乡。面对秦老的抱怨,他说“时知县倚这危素的势要,在这里酷虐小民,无所不为。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相与他?”

  (2)周进

  外貌描写:

  众人看周进时,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最右边袖子从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选自第二回)

  人物简介:

  周进六十多岁依然是个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不久周进丢了饭碗,只好替一伙商人当账房。当他进省城路过贡院的时候,他多年的心结却又被触动了。但他是童生,是不能进贡院的,开门人用鞭子将他打了出来,于是他恳求别人带他参观贡院,周进一进贡院,见两块号板摆的整整齐齐,不觉眼里一阵酸楚,不知道是悲从中来的发泄,还是灵光乍现的奋力一搏,周进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他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几个商人得知原委,商定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让他纳监进场。

  之后,周进凭着监生竟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老太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提拔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五十四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周进后来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

  性格特点:

  醉心功名,迂腐可怜 ①直至六十多岁,仍要参加科举;②参观贡院头撞号板。

  相关情节:教授顾家私塾、坐馆薛家集、跟随姐夫等人经商、贡院撞号板、接受纳监参加科考、中举、中进士、做广东学道、升任国子监司业。

  典型情节:

  ①坐馆薛家集

  情节概述: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其间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位教书先生,夏总甲推荐六十余岁的周进。宴请周进时请中了秀才的梅玖作陪,梅玖席间捉弄周进,让周进十分难堪。王举人避雨路过村塾,也鄙薄周进没有进学,讲了梦见与周进的学生荀玫共同中了举人的故事,让周进很受刺激。村人一年后辞退了周进。

  秉性忠厚,迂而不恶 ①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而不恼怒;②众商人为他凑钱纳监,他真诚感谢;③做了学道之后,以己度人,可怜读书人的辛苦,把考生的卷子都细细看过,以免屈了真才;④同情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反复读范进的科考文章,将其取为秀才;⑤对不按八股要求做文章的考生看文字尚可也低低地进了学。

  ②贡院撞号板

  情节概述:周进失馆,没有生计,不得已随姐夫金有馀等人外出经商,帮忙记账,路经济南时,周进参观贡院,触动了多年来来压抑的情绪,头撞号板,众人深受感动,相商共同出资,为周进纳监。周进当年参加考试中了举人,后来又中了进士,做了广东学道。

  (3)范进

  外貌描写:

  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来归号。(选自第三回)

  人物简介:

  范进生活在明朝时期,当时八股取士制度盛行,长达千年的科考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几乎全社会都沉浸在“科考热”中。范进一心想做个读书人,他读书几十载,久经科场,老大不悔。由于四体不勤,鄙视劳动,范进不会营生。他借钱前去参加科考,终于考中了举人,自此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众乡邻也对他刮目相看。中举后,范进老谋深算,伶牙俐齿,与官场中的人士相结交,应酬自如,也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由于物质条件的突然巨变,母亲喜极而亡。范进因丁母忧过了三年才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后钦点山东学道。

  性格特点:

  热衷功名,一心应考 ①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参加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但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②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老丈人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③中举的范进竟然喜极而疯。

  怯懦麻木,逆来顺受 ①在范进考中秀才后,胡屠户盛气凌人地辱骂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②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参加乡试,被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话骂了个狗血喷头,他也毫不生气。

  迂腐无能,不事产业 ①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去;②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③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形象十分狼狈。

  虚伪奸诈,趋炎附势 ①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拜访,并赤裸裸地和范进套进乎,以求日后互相帮助,范进假惺惺地推辞后接受了他的馈赠;②范进从张乡绅给他的银子里取出六两多给胡屠户,以显示自己对老丈人的敬重;③与张乡绅一起去县里巴结县令。

  相关情节:五十四岁考取了秀才、中举癫狂

  典型情节:

  范进中举前,饱尝了科举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五十多岁仍然是个童生,家里穷苦不堪,十二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发抖”。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之后中举,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被岳父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在恢复过来后,胡屠户由从前的对他不屑一顾变为阿谀奉承,同县的“名流”也纷纷前来拜访。

  从周进和范进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它深深的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使一些文人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4)严监生

  外貌描写: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选自第五回)

  人物简介:

  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作者塑造的经典的吝啬鬼形象。

  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一个把钱财看作一切的财主,家财万贯。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他吝啬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咽气。

  性格特点:

  胆小怕事,缺乏主见 ①严贡生犯案跑了,县衙的差人找到严监生,他不敢轻慢,忙请王德、王仁两位舅爷来商议,对舅爷言听计从,花银子了结了官司;②后来夫人王氏病重,想将生了儿子的妾赵氏扶正,又拿了银子请两位舅爷做主,两位舅爷看在银子的份上,尽力张罗。

  对人温厚,于己吝啬 ①严监生在王氏生前,每年都给她三百两私房钱。王氏病重,用好医好药。为王氏办丧事,花了四五千两银子;②为把生了儿子的赵氏扶正,给两位舅爷每人一百两银子,又送谢礼,置办酒席;③严监生请两位妻舅吃饭,为了省钱,自己滴酒未沾;④临死前看到油灯里点了两根灯草,因为担心浪费而不肯咽气。

  相关情节:替哥哥严贡生打理官司、立偏房勤持家、临死前为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

  (5)严贡生

  外貌描写:外面走进一个人来,方巾阔服,粉底皂靴,蜜蜂眼,高鼻梁,落腮胡子。(选自第四回)

  人物简介:

  严贡生是一个欺压百姓、六亲不认、残暴贪婪的典型人物。作者在描写他的性格时,主要是通过他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揭露其肮脏可鄙、寡廉鲜耻的灵魂。他明明是扣押了人家的猪,非但不还,当人家来讨要时,还“那拴门的闩,擀面的杖”,打折了人家的腿;他明明没有借钱给人家,却偏要人家还利息,人来求情也不肯,硬是把人家的“驴和米同稍袋都叫人短了家去”;他明明是想不给人家船钱,却故意用几片云片糕设下圈套,装模作样地说船艄公吃的是他的名贵的药物,价值“几百两银子”,并发怒要把船家送到汤老爷衙里问罪,赖了船钱才扬长而去;他明明要侵吞同胞兄弟的家产,却硬不承认赵氏已经扶正的事实,把赵氏赶到厢房去住,仍以妾相待,并说什么“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都是差错不得的”。通过以上种种典型事实的描写,揭露了严贡生奸诈、蛮横、贪婪的卑劣本性,使这个劣神的丑恶嘴脸呈现于读者面前,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讽刺意图,揭露了罪恶的社会根源。

  性格特点:

  刻薄吝啬,贪婪霸道 ①扣押早先卖给邻居家的猪,还让几个儿子把讨猪的邻居打断了腿;②拿着并未借出本金的借约,硬要人家的利钱;③接到严监生死讯,见送来的新衣服和银子,满心欢喜;④二儿子娶亲,八钱银子还叫不动的一班吹手,只肯给二钱四分;⑤娶亲回乡路上,用云片糕谎称药材,诈骗船家,赖掉十二两银子的船钱;⑥以纲常宗法的名义,侵吞严监生死后赵氏掌管的家产。

  投机钻营,自我吹嘘 ①范进二人在关帝庙候见汤知县时,严贡生赶来巴结,吹嘘与汤知县关系非同一般,试图借助范进二人,成为汤知县身边要紧的人;②吹嘘自己是个不占便宜的率真之人,不想家里小厮来告急说邻人上门讨猪,当场败露。

  相关情节:圈猪讹钱、讹诈船家船钱、抢夺弟弟的家产。

  (6) 杜少卿

  外貌描写:

  头戴方巾,身穿玉色夹纱直裰,脚下珠履,面色微黄,两眉剑竖,好似画上关夫子眉毛。(选自第三十一回)

  人物简介:

  杜少卿是吴敬梓以自己为原型在作品中塑造的一批真儒名贤之一,在其身上寄托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作者理想的人物是既有传统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的人生境界。杜少卿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淤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叛经离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族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轻视富贵,淡治功名,讲究“文行出处”,与《儒林外史》中追名逐利的风气形成鲜明的对照。

  性格特点:

  淡泊功名,傲视权贵 ①杜少卿是秀才,一提到县里的秀才,他就骂:“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②臧茶对杜少卿说补了禀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杜少卿根本看不起这样的人,嬉笑怒骂地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③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杜少卿则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④汪盐商生日宴请王知县,三番五次请杜少卿作陪。杜少卿坚拒道:“他果然仰慕我,他为什么不先来拜我,倒叫我拜他?况且倒运做秀才,见了本处知县,就要称他老师!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的?”

  尊重妇女,反对礼法 ①杜少卿与平等身份对待妻子,反对纳妾;②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不惧别人异样的眼光;③沈琼枝不甘为妾,她设计裹走宋家的金银珠宝,逃到南京卖文过日子,自食其力,杜少卿认为她是“稀奇的客”。

  讲求孝道,敬重孝子 ①对父亲的门客娄老爹极为敬重,“养在家里,当祖宗看待,还要一早一晚自己服侍”,连他的夫人也要亲自“煨人参”“送人参”。当有老太爷病笃之际,又遵循他的意愿送其回乡。娄老太爷病故之后,杜少卿又自前往陶红镇祭吊,不因娄老太爷的管家身份而有所轻视;②修泰伯祠,用古礼古乐致祭,借此让大家学习礼乐,成就人才;③杜少卿与郭孝子素昧平生,然而敬他二十多年走遍天下寻访父亲孝心,不避通判的嫌疑,自己寻衣服当银子给他准备盘缠。

  扶危济困,尚义任侠 ①帮助张俊民捐一百二十两银子修学官;②当衣服帮助杨裁缝葬母;③买地得钱一千两帮助求助的娄老太爷的孙子、看坟的黄大、组建戏班子的鲍延玺等人。

  尊重个性,回归自然 ①朝廷征辟杜少卿,为此征辟,他不惮麻烦,先是礼让与安徽巡抚李大人,后拖病故辞于天长县令邓大人,他推辞的理由是“麋鹿之性,草野惯了”,麋鹿就是四不像,这是说自己像“四不像”那样自由自在惯了,执意不受朝廷约束,辞掉以后高兴地说从此要“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②刚搬到秦淮河房,与朋友聚会的情景就有很自由放恣的气氛:“将河房窗子打开了,众客散坐,或凭栏看水,或啜茗闲谈,或据案观书,或箕踞自适,各随其便”;③“不喜欢人叫他老爷”,也不以老爷自居,把门客娄焕文“当做祖宗”亲自服侍,平素“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

  相关情节:大醉宴高朋、卖地周济他人、夫妇携手游山。

  典型情节:

  ①大醉宴高朋

  杜少卿对待故交韦四太爷和娄老太爷十分有礼,即便对于戏子鲍延玺也是热情招待,甚至当场就当了新做的衣服给杨裁缝料理母亲的丧事,还把珍藏了九年的陈酒拿出来,与亲朋好友大醉一场。

  人物形象:

  杜少卿:扶危济困,豪爽侠义。

  ②夫妇携手游山

  杜少卿搬去了南京,众朋友纷纷前来拜访。杜老太爷的门生李大人要举荐杜少卿做官,杜少卿不愿受官场的束缚,装病不去。因连日来风光大好,杜少卿带着妻子外出游玩,大醉后与妻子携手游山,惹的众人围观。

  人物形象:尊重女性,自然洒脱。

红小鬼人物形象及事件2

  1、周朴园

  周公馆的主人,出身于封建家庭,曾到德国留学,是一个当时所谓的“有教养”的人。三十年前,他还是一个纨绔子弟的时候。他和家里的侍女侍萍生了两个儿子,后来他抛弃了侍萍,变得越来越狡猾和世俗。

  2、繁漪

  周朴园的妻子,一个漂亮但性情古怪的少妇。蘩漪成了专横自私的伪君子的玩物和花瓶。她得不到爱情,更没有幸福,甚至还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她不堪父子两代人的欺侮与凌辱,她要报复。当她落到“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地步时,她爆发出来的是一种“雷雨”般的性格。

  她终于敢直接反抗周朴园,敢去揭露周萍的欺骗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做一次困兽的搏斗”。蘩漪乖戾阴鸷极端的性格形成,反映了封建势力的罪恶,揭露了专制统治的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扭曲。

  3、鲁侍萍

  鲁贵之妻,四凤之母。三十年前,她只有四风那么大年纪的时候,就被周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残忍地遗弃,她被逼得抱着刚刚生下三天的小儿子投河自杀。直到周朴园露出了残忍狠毒的本来面目。

  她才又清醒过来,重新激发起对周朴园的仇恨,毫不迟疑地撕毁了周朴园写给她的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使侍萍更为痛苦的是,她渴望一见的别离了三十年的亲生儿子周萍。竟当着她的面,恶狠狠地动手打了自己的胞弟——她带走的另一个儿子鲁大海。

  4、周萍

  周朴园的长子,周家大少爷,一度是继母蘩漪的情夫。他精神卑下,意志薄弱,缺少一般人所具有的善良品德。不仅早已和继母蘩漪发生乱伦的两性关系,还使侍女四凤怀上了他的孩子。他害怕他父亲,害怕社会的舆论,他很自私,只顾个人利益。

  扩展材料:

  《雷雨》中根据人物台词展现的人物形象:

  在《雷雨》中,潜台词比比皆是如:大海打周萍时所说的“你准备好了?”就是指你是准备好跑了呢?还是准备好挨打了呢?

  又如《雷雨》第二幕周朴园与侍萍相见那场戏,当周朴园还不知道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侍萍时,表现出一种眷念、忏悔之情,当认出侍萍后,露出了资产阶级伪君子的真相。

  他严厉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两句从下意识中冒出来的话,是有内心语言和潜台词的。前一句话“你来干什么?”的潜台词有两层意思:其一,你大可不必到这儿来;

  其二是一种威胁之意,你想来敲诈我吗?后一句话“谁指使你来的?”的潜台词是:不是你,那一定是鲁贵指使你来敲诈我的。他非常害怕他和侍萍的事暴露在鲁贵这个下人面前,这对他的名誉、社会地位都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这两句“言外之意”的潜台词,对于表现周朴园的虚伪性格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含蓄的语言表达了潜在的意思。

红小鬼人物形象及事件3

  在拜伦所塑造的一系列典型形象中,唐璜是个完全崭新的性格,或者说不属于“拜伦式英雄”:很少哈洛尔德的忧郁孤独,亦无曼弗雷德的愤世嫉俗,更见不出该隐那种叱咤风云的叛逆反抗。他顺从天性,无视清规戒律,绝少虚伪做作;对恋人总是倾心相与,并不朝三暮四,倒常常是被迫分离,依依难舍。他不怯懦,关键时刻还能表现出英雄气概。当海上遇险,饥饿使人生吃同类时,他宁死不干这野蛮行为;在苏丹王妃求欢的咄咄进逼下亦能神态自若;战场上,别人退却他则前进;在英吉利的荒道只身把强人打翻……然而他缺乏坚定信念,又意志薄弱,经不住诱惑,故易于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使他也做出一些越轨行为和蠢事。

  此外,他与传说中的唐璜亦非完全绝缘,例如喜好女色、玩世不恭等,还能见出其原始性格的痕迹。作者认为,其荒唐不过是人类本性的自然流露。可见这是个芸芸众生式的人物。从客观上看,此典型为诗人对人性的理性分析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标本,因为其性格的二重性再好不过地体现了现实世界里生活的多样性和道德的复杂性。

红小鬼人物形象及事件4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是金陵十二钗之一,伟大的作者曹雪芹怀着深深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自从作品诞生一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神魂颠倒。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她美丽而聪慧,虽然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孤高自诩,目无下尘"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认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在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力而冷酷的贾府中,她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黑暗的环境,个性的压抑,她的内心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在蔑视权贵,渴望自由上午基础上,她被贾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他们由两小无猜而发展为真挚的爱情,黛玉把全部的热情与憧憬都寄托在这一爱情之中.这爱情给她带来了更多的痛苦的眼泪.她追求的是执著,专一的爱情,薛的插入及金玉良缘的传说使她疑虑,忧郁.这爱情更给她添上一种难以痊愈的心病,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她无力抗挣,于是她不是愁眉就是长叹,落花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塑造的这么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却给不同的读者带来不同的看法,人们对她的误解也一直伴随着作品的诞生而存在着.我个人对林林黛玉是在充满同情的同时,对她的个性很欣赏的.尽管她并不是个完美的人,她显而易见的缺点虽然不能让别人轻易的接受.但也许正是她的不完美才带给我更多的震撼.她的悲剧命运就显得更深刻.她不仅美在外在,而且她高洁的品格,奇异的才学,叛逆的行为更让人叹服.所以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也能不让人为之掬泪.

  一,美丽的外表。

  林黛玉的美是不置可否的,在贾宝玉的眼里,她是神仙般人,“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一上来就让贾觉得在哪儿见过,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贾宝玉喜欢林黛玉,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才认为这个病怏怏的人美,那么在第二十六回,由于宝玉和王熙凤同时得病,惊动了所有的人,在这样的状况下,虽然是亲戚的薛藩,由于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才见到了林黛玉,薛藩见林黛玉风流婉转,就酥倒在那里了.可想而知,别人见到了林黛玉也肯定会认为她美,因为如果说贾宝玉是个文雅的人,薛藩是个俗人。那么这样一个雅俗共赏的大美人,又会有谁否认她美呢.。”而且在第五回对太虚幻境中秦可卿的描写中,也间接提到黛玉的形容:“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何况在家里的小厮也说她“天上少有,地上无双”是个“多病西施”;薛府的嬷嬷见了,也说“天仙似的”“这般好模样”;这样一个绝色女人,会是叫很多人喜欢的吧.

  二,纯真善良的心灵。

  林黛玉的外表美,她的心灵更美.很多人喜欢薛宝钗,觉得她雍容大度,美貌温柔.但就是这样的也个人,我却觉得她的深深的城府,是那么的让人害怕,在第二十七回里,宝钗因为扑蝶,误听到两小丫头的对话,是在讨论两个男性,这估计让深受封建礼教洗礼的薛会认为是男盗女娼.正是因为这样,为了避嫌,她竟使用"金蝉脱壳"嫁祸在林黛玉的身上,这样的事情,别说林黛玉不会去做,就是知道了,以她的性格也不会觉得是什么天大的事情.了不得当时就会说出来的。

  林黛玉不仅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相反她对人坦率纯真,而且善良。林黛玉向人们展示的本来性格是善良、率直、热情和胸怀坦荡。贾宝玉因一进苦闷而戏写了一首偈,被黛玉看见了,觉得十分好笑,便连忙拿去和史湘云一起看,并不因湘云不久前曾当众说过她像台上的某个戏子,引起与宝玉的一场风波而记恨湘云;在栊翠庵品茶时,妙玉当着宝玉、宝钗之面说黛玉:“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黛玉一点也不介意;大观园里的诗社作诗,于此道不大当行的李纨作裁判,她常有意无意地把黛玉名列宝钗之后,尽管宝玉曾多次提出异议,黛玉本人却从不计较;由于经常与宝玉闹别扭,紫娟就此曾当面批评她:“宝玉有三分不是,姑娘到有七分不是。”在这类问题上紫娟虽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黛玉却一点也不责怪她,虽然她不过是个丫头。在这些方面,被人们目为小性儿、心胸狭隘的林黛玉,不是都表现得非常豁达和气度宽宏么?香菱要学诗,林黛玉毛遂自荐:“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既热情又谦虚。在教诗过程中,先对她讲一般原理,后又指定并借给必读书,然后命题作诗,不合式的坚决打回头,直到满意为止,真正做到了她自诩的”诲人不倦“。在贾府中,几曾见过这种真诚、热心的助人为乐的事情呢?何况香菱还不过是个半妾半婢的可怜人。类似的情况还并不只此,当一个晚上蘅芜苑的一个老婆子提阗灯笼给黛玉送一包燕窝时,黛玉却能为她想到”如今天又凉,夜又长,越发该给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因而生怕耽误了她的时间,并送几百钱给她打酒吃,以度长夜。在贾府里,又有谁曾如此细心体察并关心过这些比丫鬟们更微贱不幸的老婆子呢?而恰恰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到。这件不大引人注意的小事,却足以说明林黛玉所独有的善良心灵。第四十九回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素日待人,固然是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今”她又真心诚意的检查自己:“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放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还放下了自尊心。倾诉这对宝钗的羡慕。正是因为她处在风刀霜剑的包围之中,她才渴望温暖及光明,她那纯情的少女形象就深深的印入海,这种没有被封建礼教所玷污的纯真之情是那么难得。这种没有任何虚伪,任何掩饰的纯洁的心,完全的裸露了出来。如果她是个心里藏奸的人,我想她是不会说出来的,这样透明的话也只有心里纯净,容不得别人掩掩藏藏的林黛玉会说出来,根本就不会顾及别人会怎么看她。

  她单纯,善良根本不会算计别人,也不会提防别人。我们都知道薛姨妈对林黛玉根本就不是真的疼她。但黛玉却真真实实的信任着薛姨妈。她那么信任信任的薛姨妈,其实已经在无形之中知道她的所作所为,并且束缚了她的言行,但她却浑然不知。在没有薛姨妈入住潇湘馆前,她和宝玉的亲密无间是众所周知的。但薛姨妈入住潇湘馆后,此种情景就再也没有。这些无不说明了她的纯真。

  三,纯洁的爱情。

  她对爱情也同样是纯洁而专一.在脂砚斋有这么一句话:"黛玉情情,宝玉情不情"是说她把情都用在所爱的人身上.她从不慕富贵,不谈“仕途经济”,她靠内在的品格、才华赢得爱情,使宝玉引以为知己。而金钗、麒麟虽是身外之物,却代表着金钱、富贵。这种靠钱权等身外之物换得婚姻是黛玉不服也不甘的,但她有没有能力来阻挡,所以她就把自己的挹郁不忿之意向宝发泻。但这种发泄,正是这个贵族少女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独特方式。在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看了《西厢记》受莺莺和张生爱情故事的影响,独自一人,情意绵绵,昏昏欲睡之际,低吟了莺莺思念张生而生烦闷心绪时的一句,她的这一声长叹:“每日家思睡昏昏”显然思念的是宝玉,但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即使有反抗精神的黛玉,也很难一诉衷情,所以尽管她对宝玉一网情深,当宝玉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又把炽热的爱情火焰掩盖了起来。她天天在心里想着宝玉。在行动上注意着宝玉,看到宝玉去那个豁达随从,俊美的宝钗处,她就生气,然而真的宝玉向她表诉真情的时候,她又很生气,认为是拿她取笑,是供男人们消遣的,她甚至把宝玉最害怕的父亲搬出来,是故做姿态吗?不是,如果她不是真心的爱宝玉她也不会有这样的反映,正是因为她真心的爱宝玉,肯定也希望得到宝玉的爱,但宝玉以这样的玩笑话说出就不是表白,而是亵渎了爱,所以黛玉才会那么生气,真正深沉的爱都不会以玩笑来让人当真。思想纯洁,对待爱情也一样纯洁的黛玉就这样自然地表现自己的灵性。

  她爱宝玉,专一而用情,正因为如此,她才不喜欢宝玉的薄爱,对宝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是极其反感的。她感情纯真,但却执著。是一种深层的爱,宝玉被打,别人倒不怎么样,她倒先是眼睛哭肿,又冒着酷热去见宝玉。这些都是她纯洁心灵的见证。她崇高的爱情使她几死几生。而当她坚守的精神之爱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这种至诚至坚,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这样的人品,如何不叫人动心。

  四,旷世的才华。

  林黛玉的人品是值得推崇的,而她的满腑才华更是叫人倾慕不已。在第二十三回中,写宝黛二人共同读书,黛玉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就将十六出俱看完,不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这种过目十行,且不是读过即忘的本事不是一般人能学会的。在元春审亲中,她有心想创作一首压倒众人,却因为贾妃只命一匾一咏,不好违谕而随便创作了一首,就是这么随便一首五言律也是自然清丽。她暗助宝玉,替他作一首《杏帘在望》,被元春指为前三首之冠。在诗社中,她才诗敏捷,无论是《咏白海棠》还是《问菊》抑或是《葬花吟》都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她的“柳絮词”,缠绵悱侧,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她的《葬花辞》,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比,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它真实地展露了黛玉那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这样的诗词,出自这样一位绝代风华的女子身上,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她奇异的才学。

  在诗词上她是才华无双,而且在音乐,禅宗哲学等方面她也颇有研究。在第二十二回中,宝玉因卷入湘云和黛玉的纠纷中而苦恼,宝玉就填写了一首偈,黛玉读后就续了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就比宝玉彻悟。在第八十七回中,黛玉触景生情,正独自忧伤感叹,看到案上宝钗的诗启尚未收好,又拿出来瞧了两遍,叹道:"境遇不同,伤心则一.不免也赋四章,翻入琴谱,可弹可歌,明日写出来寄去,以当和作”"便叫雪雁将外边桌上笔砚拿来,濡墨挥毫,赋成四叠.又将琴谱翻出,借他两操,合成音韵,与自己做的配齐了,然后写出,以备送与宝钗.又即叫雪雁向箱中将自己带来的短琴拿出,调上弦,又操演了指法.她本是个绝顶聪明人,又在南边学过几时,虽是手生,到底一理就熟.抚了一番。她还把原来定的调是黄钟调,即以宫弦散声为宫,改为原调的变徽为宫。说明在音乐方面有她有自己的创新。

  五,叛逆的性格

  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思想的光辉。

  这种人文精神的觉醒,让她在哪个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凹显的如此可贵。她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在酒筵上,她竞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身上充满了叛逆的精神。在第二十三回中,宝黛二人共同读曲,他们两个敢直接读被认为是“淫词艳曲”的《西厢记》,在三十二回中,两人的直诉心怀,互吐衷肠,是为封建礼教所不容的,但宝玉讲了,而且讲的很大胆,恳切,这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是绝对没有的。这就体现了他们二人的叛逆性格和所包含的反抗封建俩礼教的意义。

  六,令人同情的悲剧命运

  但是,尽管林黛玉在诸多方面是无人可比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她在婚姻上是失败的,她赢得了爱情,却失去了自己的婚姻,让她在凄惨之中完成了“绛珠还泪“的悲情。她的爱情悲剧是社会造成的。但也是她的性格使然的。在那个苛守封建道德的社会里,是不允许你随心所欲的,而黛玉,她却敢把人人都心知肚明的事情直接挑破。也敢把话直接向”宁可得罪的君子,不可得罪小人“的周瑞家说泼去。她性格直率,说话完全不顾及当事人的感受。宝玉好心留给她的手链,她看也不看就甩出去。她小心眼(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别人的无心之做,就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还有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己,竞气得昏厥过去。别人开一句玩笑,她认为是对自己的轻侮。她是个“小性儿”,甚至有些“病态”。她在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同时,也让她在那样的时代一步一步丧失了做二奶奶的资格,追求自由,精神独立的黛玉,压根就没想到过自己该怎么去经营自己将来的地位。她这种思想,在正统的思想面前是那么的脆弱和不堪一激,强大的封建道德的束缚,最终以他们的胜利扼杀了黛玉对爱情的憧憬。

  总之,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她高洁的品格,奇异的才情,叛逆的个性无一不散发出人格的魅力。林黛玉虽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

红小鬼人物形象及事件5

  拜伦是欧洲十九世纪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杰出代表。拜伦一生反对压迫奴役,讴歌自由解放,颂扬人民革命运动。他的诗歌以辛辣的社会讽刺和批评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尽管他的部分诗歌有着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悲观情绪等消极因素,但他毕竟不失为一位重要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创作在整个欧洲产生了很多的影响,而“拜伦式英雄”风靡一时。在中国,鲁迅称拜伦是浪漫主义的“宗主”,盛赞其人其诗“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

  《唐璜》是拜伦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诗体小说。尽管这部长诗只完成了十五章,第十六章仅写了一部分,但是它是作者思想和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另外,诗中表现了唐璜的善良和正义,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

  除此之外,拜伦在《唐璜》里面关于爱情的观点,也成为众多学者所重视的对象。本文正是从这点出发,讨论主人公唐璜对于爱情的态度以及信念,以此更进一步地了解作者拜伦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爱情的背叛

  《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是西班牙传说中的一个人物,被公认为是个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但是在拜伦笔下,这个人物在多数情况下却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现。准确地说,唐璜是作者有意地塑造成的一个“拜伦式的英雄”,因此其中也不乏诗人自传的成分。唐璜说,“爱情比面包和呼吸更重要,专一的爱情是对其他女人的残酷”。[1]这就说明,有爱情就有背叛。正如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认为的,爱情是自私的,你深爱着一个人,你肯定就背叛了爱你的人或者说其他可能爱你的人。当今,爱与被爱一直被年轻人当作哲学中矛盾对立的最好的例子,仔细想一想,我们也不得不点头同意。当一个人择偶的同时也就是背叛的过程,每每排除一个与自己不合适的对象,也许就是背叛自己和他人的过程。

  唐璜性格热情,勇敢,不屈不饶,而他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的讽刺,而他和海盗女儿海蒂的经历,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色彩。例如:在《唐璜》第四歌中写唐璜与海蒂在海岛上宁静幸福的恋爱时,有一节这样写道:

  “假使我对人间的事物笑,

  这是为了我可以不哭;假使我哭,

  这是由于我们的天性不能老使自己

  无动于衷,在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东西

  还没睡去之前,我们第一就必须

  把我们的心深深沉默在遗忘川里……”

  接着,在安排荒凉的海滩上只剩下唐璜和海蒂两人时,拜伦又感慨道:

  “……为神明所爱的人死的年青,

  他们因此就避免了好多得死亡:

  友人的死亡,以及那杀人更凶的――

  友谊、爱情、青春,和种种一切的死亡,

  除了仅仅的生命;既然拿沉积的彼岸

  终于要等候那些最长久的闪避

  那古老弓手的利箭的人们,说不定

  为人们所痛苦的夭折愿意时要救人。”[1]

  从拜伦的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从海蒂开始,唐璜和遇到的女子交往中的爱情在递减,而欲望的成分在增加。在古尔佩霞兹和俄国女王卡萨林那里,唐璜几乎以一个专职供别人取乐的“娈人”身份出现,纯洁的爱情已是一个遥远的回忆。[5]在上面这段诗歌中唐璜所说的遗忘,也只是我在这里所强调的背叛,当一个人要努力忘记过去,那就是在背叛自己。唐璜只有忘记自己与贵族少妇的爱情,才能和海蒂享受这段浪漫的牧歌式的爱情。而之后他得到女皇叶卡捷琳娜的青睐,成为宠臣,也就正是他对海蒂的背叛,在唐璜所经历的一个个爱情悲剧中,我们一次次的看到了他对爱情的背叛,这也许正揭示出了拜伦对待爱情的观点,有爱情就会有背叛。

  拜伦的《唐璜》与众不同之处是因为他是拜伦的个人之书,是拜伦作为一个诗人书写的心灵之书,这本书里的主人公唐璜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拜伦对自己的重新刻画,拜伦的唐璜虽然经历了远远多于常人的很多次恋爱,但是他仍然被刻画成一个风度翩翩、纯洁无邪的青年形象。因为在拜伦的诗里面,每次爱情的来临都会使唐璜全身心地投入,对他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也就反映了拜伦自己对爱情的态度,虽然他的一生中也经历了几次爱情,他仍然认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因为有爱情就会有背叛,这就是他的爱情信条。

  爱情的忠贞

  这部长诗中最令人感动的不只是唐璜浪漫主义的冒险和爱情遭遇,而大量的关于爱情的精彩比喻至今仍然成为年轻爱人们的最爱,有些甚至成为描述爱情的至理名言。例如:

  “我决不会变

  除非这蓝色的海水都化为气

  除非是陆地变成了海洋,海枯了石烂了”[1]

  海水不会都变成气体,陆地不会变成海洋,海洋不会干枯,岩石不会腐烂,用这样的誓言比喻爱情,又正显示了唐璜对爱情绝对不会背叛的决心。“海枯石烂”正是我们今天一来比喻爱情忠贞的流行词语。唐璜经历的很多次的爱情,但是每次都很专一,尽管每一次都没有好的结果,但是在爱的过程中至少他是投入的。

  “爱情真的具有奇异莫测的力量

  他撑得住自己引起的高烧”[1]

  这里的“高烧”一词用来比喻爱情到来时燃烧的痛苦,唐璜性格热情,对爱情充满激情,拜伦认为正是爱情使得人燃烧,而爱情又使得人能够不屈不饶,忠贞不一的对待它。正如有人认为“爱情”一旦到来,就会使得爱与被爱的双方都感觉到“自由”上的压力,而爱情本身却给人承受这种压力的勇气。

  “一个孩子在母亲的怀中哺乳

  一个婴孩从襁褓中望着灯光

  一个守财奴往箱子里收敛财宝

  一个信徒看见了天使在空中飞翔

  一个阿拉伯人接待了异方的宾客

  一个水手在决斗中赢得了奖赏

  都会感到狂喜,但那喜悦也比不了

  一个恋人看着自己的所爱之人在睡眠”[1]

  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孩子哺乳,婴儿看到光,守财奴得财,信徒看见天使,阿拉伯人接待客人,水手得奖和看自己的爱人睡觉做对比,衬托了爱情给人带来的巨大的快乐。这六个不同身份人的快乐,比起爱情带来的愉悦,远远不能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待爱情仍然用神圣的眼光,爱情,始终是一切情感无所能及的。

  “情欲是一种极其不稳定的股票

  碰到一个买主,就会大打折扣

  从你那儿就转了手”[1]

  这里用股市的行情不稳来比喻只以情欲为基础的爱情是不会牢固的,而买主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插足者,以情欲为基础的爱情就如没有根系的玫瑰,也就只能开有限的一段时间,谈不上永恒。

  “精神生活和肉体生活一样啊

  有呼也有吸

  一颗灵魂总要吸收

  另一颗灵魂的感情

  来充实自己

  然后以更加丰富的感情

  来回送给人家

  人与人之间要是

  没有了这类美妙的关系

  灵魂也就没有了生机

  它会缺少空气!

  它会受难!

  它会枯萎

红小鬼人物形象及事件6

  [摘要]《唐璜》是诗人拜伦创作的艺术精品,其主人公唐璜形象的塑造,为其达到创作的巅峰具有非凡的意义。唐璜的成功,融汇了诗人的思想、情感甚至心血,而我们看到的永恒形象,更多地表现出双重身份,这两种形象完美地合二为一,成就了这一美男子形象。

  [关键词]《唐璜》;拜伦;理想化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057-02

  《唐璜》是诗人拜伦创作的艺术精品,作品的问世为作者非凡的诗人生涯挥就了最辉煌的一笔。作者所塑造的唐璜,成为继堂吉诃德、哈姆雷特、浮士德之后西方文学史上第四大不朽人物形象。《唐璜》的故事缘起于西欧的一个古老传说,在传说里,唐璜是一个放荡公子,勾引了西班牙塞维尔驻军司令的女儿,等这位司令上门去质问时,又被他一剑刺死。后来,司令的灵魂前来报仇,终将唐璜拖入地狱。传说里的唐璜是一个无恶不作、毫无心肝的放浪贵族公子。这样的传说在人们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加工、丰富、充实着。

  17世纪,西班牙作家盖布里尔・代叶斯以此传说为题材编写了剧本,自此以后,唐璜的故事引起了不少文人的兴趣。莫里哀的戏剧、莫扎特的歌剧、高乃依的诗剧、霍夫曼的作品中均出现过这个故事,巴尔扎克以此为题材创作了《长命水》,大仲马写过同类题材的《堕落天使》,萧伯纳把它写进了剧本《人与超人》。然而,惟有拜伦笔下的唐璜,作为永久的精品留存人间。诗体小说《唐璜》一改传统中放荡公子的形象,而使其成为一个心地善良、易受诱惑、时而坚强时而软弱的青年。这样的塑造,使人物有血有肉、不甚完美,但却真实存在。正是天才诗人拜伦把《唐璜》推向了艺术的最高峰,而最终使唐璜走进了每个读者的内心。这一诗体小说《唐璜》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唐璜系列”中最闪耀的明珠。

  《唐璜》绝非拜伦的自传,但唐璜作为诗人笔下为数不多的男性形象,多少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思想,浸染了作者本身的血液,带有诗人生活的印记。以拜伦理想化形象而存在的唐璜,与真实的诗人拜伦有着相通之处。

  一、时代风云

  有关唐璜的古老传说讲的是很久以前的事,拜伦把故事拉近到18世纪末期,伊斯迈之役发生在1790年11月底,而诗人作品中抒发议论却是执笔的19世纪20年代。两个人的时代就这样被诗人巧妙地拉在了一起,纵观时代风云,我们能够找到契合点,更能够理解冷眼旁观的拜伦,通过唐璜的行为,实现自己对时代的认识。

  1790~1820年的30年,正是欧洲以及英国政治上极为动荡的时期。法国大革命爆发,引起整个欧洲的鼎沸;拿破仑纵横欧洲大陆,英国组织势力反扑,战争导致欧洲的许多国家内政不稳。政治上阴云密布,激荡着诗人心中的愤怒,拜伦在文字上作战,让唐璜参加了战争,奋不顾身,勇往直前。面对一些权贵,拜伦毫不留情地给予打击,他重点打击三类人:卡色瑞大臣、惠灵吞武将、骚塞等“湖畔派”诗人。唐璜面对苏丹王妃强权之下的性欲要求,能够坚决拒绝,没有丝毫畏惧。封建专制的暴虐和社会道德的虚伪深入到欧洲社会的每个角落。从英国走出来的拜伦,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作品中的唐璜自从走出家乡西班牙,又先后到了希腊、土耳其、俄国、英国。这些足迹遍布欧洲大陆,记载了欧洲社会的概貌。海盗称霸的希腊岛屿、土耳其禁围、俄罗斯宫廷混乱及英国上流社会的黑暗,通过唐璜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世界,也是拜伦经历的社会,即他所批判的社会。唐璜在流血、战争、兼并充斥的社会里挣扎,面对赤裸裸的欺诈、出卖、抢劫,无力改变。拜伦用无声的战争,剥下社会的画皮,残暴的君主专制、猖獗的商业资本、罪恶的奴隶买卖呈现在人们眼前。唐璜所处之境,正是拜伦感知的世界,只是唐璜演绎了拜伦的时代,拜伦表露了自己的思想。在世纪之交的欧洲大陆,封建贵族逐步走向没落,而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这个风云突变的时代,唐璜成为每个青年的肖像画,拜伦批判之笔正是他们思想的反映,这也是《唐璜》的可贵之处。于是,行动的唐璜与发议论的拜伦两者合二为一。想象中的唐璜,加上拜伦闪光的思想,更本真地理想化了诗人自我的世界。

  二、身世背景

  唐璜带有拜伦自己的影子,被拜伦称为自己的老友加以传颂。唐璜生于美丽的塞维尔,父亲唐・约瑟是纯粹的西班牙贵族,母亲唐娜・伊内兹博学多才远近驰名,品德高尚无人能及,几乎十全十美。可是唐・约瑟难改风流天性,在外面采摘野果,引得夫妻双方争吵不断,战争升级,感情因此不和。年幼的唐璜失去了父亲,独母教养独子,小时候的唐璜时而受到母亲的娇惯、溺爱,时而又受到严格的教育。在这样的家庭里,唐璜由一个6岁的调皮孩子成长为12岁的安静美少年。拜伦出生于英国伦敦的贵族家庭,父亲生活放荡、挥霍无度,因为躲债逃往法国。在拜伦两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则因为婚姻的不幸,变得暴躁、神经质和喜怒无常,迁怒于独子身上,时而无比溺爱,时而咆哮吵闹、苛责凌辱,甚至骂他“小瘸鬼”。家庭温暖的缺失,使拜伦无论是成长还是创作,都有着复杂的色彩。

  唐璜与拜伦同是幼年丧父,独母教独子,彼此心灵上有相通之处。根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恋母情结”。拜伦用细高、清秀而结实形容16岁的翩翩少年唐璜,倾注了自己的喜爱之情。而拜伦自幼跌足,为人十分自卑。但他用笔刻画了心中理想的美男子形象,其间又不乏自己的身影。徐葆耕这样形容拜伦:“他的相貌英俊迷人,可惜是个瘸子;他身体柔弱,皮肤白皙得像个少女。”正因为真实的拜伦存在着缺陷,使得唐璜更能体现出一个理想中的拜伦。可以说,唐璜不止是拜伦被美化后的形象,更是诗人本质的虚拟显现。

  三、性格与心理

  唐璜是一个心地善良的热血青年,但是因为缺乏人生经验,经不起诱惑,也做了一些蠢事。从一个头发卷曲的活猴子,又无赖又惹事闯祸的小顽童到一个服服帖帖的安静的少年,表面上看,性格在成长中由动到静的发展,实际上安静的外表下掩藏了躁动不安的心,心理的多维矛盾随着多年的禁欲教育的压抑却不自觉地突显出来。

  唐璜可以不顾一切地爱朱丽亚,甚至想要提起尖刀杀了阿尔方索;海上遇难,他拯救落水的侍从,宁可饿死也坚决不吃一口同类的尸体;面对枪口,他毫不退缩;面对苏丹王妃厚颜求欢,不为所动;在战场上,他英勇战斗,挺身而出。而同时,他又无时不受命运的捉弄、环境的支配,常常作情感的俘虏、泪水的奴隶,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诗人拜伦是反抗社会制度的叛逆者,却因没有用武之地,承受着精神上的痛苦几至绝望。拜伦一生中参加过许多革命起义,在战争中,他十分积极,甚至在政治上一度很有作为,如参与希腊民族解放战争、加入意大利烧炭党等。同时,也因为自由主义精神的支配,拜伦得罪了不少权贵,又不得不过着漂泊流离的生活,最终客死他乡。拜伦性格的矛盾性还体现在对女性的看法上,一方面他宣称“同拿破仑一样,我是轻蔑女性的”;另一方面他又说“我认为世界上最坏的女人也会造就很有点名气的男人。他们都比我们好,尽管有缺点,但这缺点是我们造成的”。唐璜受到命运的摆布与情感的操纵,是渴望自由的不自由之身;拜伦在循环交替、往复回环中经历着高贵与低贱、成功与失败,是试图冲破矛盾的矛盾体。

  最终,唐璜以俄国使臣的身份回到英国,成为上层贵族女性争夺的目标,而拜伦死去时也受到了希腊人民的崇敬与爱戴。两者身上存在的斗争、反抗又软弱、犹豫的性格,实际上是拜伦活化了小说中的人物;两个人同样复杂多维的心理实实在在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倾注了拜伦心血的唐璜。两个人的结局是不同的,唐璜在作品里被拜伦升华与理想化了,现实中的拜伦也因此而成为世人心中伟大的诗人。

  以上通过两者时代、身世、个性和情感的多维分析、比较,使我们认识了一位新的被诠释的唐璜形象。这是诗人用心血铸造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鲜活生动;这也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自我升华的造型。被赋予了双重身份的唐璜将成为定格于世间的永久的“美男子”形象。

  [参考文献]

  [1]拜伦著,查良铮译.唐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勃兰克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英国的自然主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鲁迅.摩罗诗力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马尔库塞.爱欲与文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王培青.外国文学简史[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4.

  [6]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红小鬼人物形象及事件7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由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正象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作者用力刻画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悲剧的意义于是就更加深刻和突出。蘩漪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剧中蘩漪在双重的悲剧冲突中走完她心灵的全部历程。在这个悲剧女性身上,闪烁出曹禺卓越的艺术才华。

  周冲和四凤周冲是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他富于幻想、生性浪漫。但他没有韧性,对封建制度的顽固性认识不足,这注定了他悲剧命运。周冲和四凤是整出戏中最让人不忍心的受害者,他们两个同样的单纯、清澈,对甜蜜的爱情那么憧憬,对未来充满了热情,他们明亮的眼睛无法看到掩藏在黑幕下的波涛汹涌,一心只勾勒着幸福的轮廓,当他们的幼稚在残忍的现实面前被冲击得头破血流的那一刹那,老钟就已经鸣起。四凤只是因为和周萍相恋,不料却卷入一场风波。她本是个有着青春、活力的人,然而一连串的打击却使她的命运变得坎坷多难。其实周冲化比四凤更加无辜,看上去他只是一个孩子,没有周萍的成熟,没有周朴园的罪恶,有的是他这个年纪该有的思想,憨厚,甚至在知道四凤同他哥哥恋爱时,不像繁漪那样妒火中烧,但是他对四凤还有一种执着,在四凤冲出去之后,他义无返顾去救她,致使自己也落个触电而亡的结局。

  鲁大海鲁大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他是一个较为粗犷的人,他厌恶资本家,所以他才会直面周朴园,尽数他的罪恶,并且说话直接坦城,我们还可以从他的言语中读出他的正义感。他代表的工人阶级将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他们是雷雨,是闪电,将要摧毁黑暗没落的旧制度,作者的立意也在这里。和周朴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但是,曹禺毕竟对工人不熟悉,所以,鲁大海的形象与别人相比,还是显得单薄。周萍的性格周萍,他可以说是一个矛盾的人,他对于他的父亲有一种敬畏,不敢违背他的话,他在这个家庭中也是十分压抑的,否则不可能和自己的后母发生感情。然而,四凤的出现,让他感觉到了生气,青春——他极力渴望的东西。他想摆脱繁漪对他的干扰,因此他决定离开这个家,由此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不敢面对问题,极力逃避困难的人。但是他懦弱,是个十足的胆小鬼,单凭这一点,他就永远不会配上蘩漪,到最后,摆在他眼前底一件件事实,却让他选择了死——一个最好的逃避方式。

  周朴园简介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出场时55岁。19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留学。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使周朴园有意识地将她的那段记忆抹去了,甚至对

  其有某种敌对情绪,令他放弃了侍萍,放弃了与社会对抗,从此踏上了归顺之路。在周朴园的内心深处权利,名誉,秩序才是最重要的。他此时只会用金钱来安抚侍萍,心理已经成为人伦亲情淡漠,情感扭曲的了。在序幕和尾声中的老人展现了周朴园天性的回归。在老人身上看不出个性的强硬,眼睛平静而忧虑,绝望地认为自己唯一的儿子已经死了,呆呆地望着火。从中寄托了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悲哀。作者对周朴园有一缕淡淡的温情并为他戴上了上一代父辈的影子。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他是个内心较深沉的人,他有着当时社会中资本家都有的一面:阴险,狡诈,虚伪。由鲁大海对于他的控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生命。作者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主要考察了他的历史,而通过他与蘩漪的关系,则集中展示了他在现实中作为一个封建专制家长的表现。而他与鲁大海,以及与鲁贵等人的关系,又从不同的侧面补充了他作为一个资本家的本质特点。在剧中还有一些人物也是可圈可点的。

  鲁侍萍,虽然处境艰难,但她凭借自身坚强的性格,不屈不挠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可以说,她是一个顽强的女性。侍萍的沉默却让我们不敢同样沉默地漠视命运。意义恰好相反,侍萍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人生已被分成两部分:一半属于丈夫;一半属于儿女。她希冀在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对方的关爱与理解,从而确证自己存在的价值。鲁贵是资产阶级常见的小人物,他见钱眼开,巴望女儿找一个有钱人的奸恶嘴脸在他的言语中尽显无疑。

红小鬼人物形象及事件8

  1、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

  2、周冲和四凤,周冲是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他富于幻想、生性浪漫。四风本是个有着青春、活力的人,然而一连串的打击却使她的命运3变得坎坷多难。

  3、鲁大海,鲁大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

  4、周朴园,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出场时55岁。

  5、鲁侍萍,虽然处境艰难,但她凭借自身坚强的性格,不屈不挠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可以说,她是一个顽强的女性。

红小鬼人物形象及事件9

  作为荣国府的至亲贵戚,林黛玉也不例外地是那一社会统治阶级中人。她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门第,这就是为那一时代不少人羡慕不已的所谓“清贵之家”。官僚的父亲,因为“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把这个独生女儿提到男子的待遇来抚养,从小便教她读书识字,爱之如“掌上明珠”。看来,她有着一段比较娇惯的、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但是,由于先天的体质纤弱,再加上母亲的早丧,使我们又看到,在她的童年生活中,又笼罩着一层不散的忧郁。

  这个清贵的官僚家庭,似乎没有来得及对她进行更多的阶级教养;也似乎没有来得及把那一社会给女人所规定的一切,带给她以深刻的感受;而是只给她的终身留下了一个空洞而温暖的回忆,让她向社会人生迈开了第一步。为了“减轻父亲的内顾之忧”,她来到了正是“花柳繁华”的荣国府。

  初到荣国府时,我们看到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彬彬有礼地应接着一切。她似乎谨记着母亲的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

  可是,我们又看到,她似乎并没有认真这样做。她很快地就给荣国府的人们,留下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

  原来,她初来时的那种“留心”、“在意”等等,只不过是从这样的一个动机出发:“恐被人耻笑了去。”毋怪乎她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好感,而只是让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有着高度自尊心的少女。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可惜了,红颜薄命。

  黛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哭得最美的女子

红小鬼人物形象及事件10

  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诗礼名族之裔”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

  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他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最后泪尽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可惜了,红颜薄命。

  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

  林黛玉的小心眼儿,尖齿利牙,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失去了友军。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贾府上下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如宝玉和袭人的暧昧关系,大观园中无人不知,但谁也怕捅破这层纸,只有黛玉敢一语道破,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她的性格孤傲,如他对王夫人的心腹、怡红院中的内奸,竟一点也不顾忌,直率的惊人。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地方,往往对人的个性施以暴虐和残害,人性发展加以束缚。在这里,真实的个性存在本身就是叛逆。

  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

  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1000字范文

  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由于家庭原因,遂长期寄居在贾府,她孤单一人,深感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养成“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孤标性格。

延伸阅读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儒林外史的人物分析六篇,仅供参考,
2024-02-21
工匠精神,英文是Craftsman’s spirit,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
2024-02-20
事迹材料是指党政军机关为了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属于事务公文。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职业道德楷模人物及事迹【六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
2024-02-04
事迹材料是指党政军机关为了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属于事务公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4年英雄人物事迹素材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
2024-02-04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用白描的手法写一个人物150字集合6篇,仅供参考,大家
2024-02-04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故事(通用6篇),欢
2024-02-02
事迹材料从范围上分,可分为集体事迹材料和个人事迹材料。集体事迹材料是体现群体的先进事迹。个人事迹材料是体现个体的事迹材料。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党史人物事迹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2-02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浒传人物小传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1-31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主题教育,是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的重要内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不忘初心人物素材摘抄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1-29
颁奖词所适用的情形是:在颁奖典礼上,它是作为某种主题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存在的,缺少了这个环节,活动的策划就不是很完美,活动过程就显得不是很完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
2024-01-27
  •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