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习近平在梁家河读后感集合7篇

读后感 |

时间:

2022-12-31

|

推荐访问

【www.ndcksc.com--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习近平在梁家河读后感集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习近平在梁家河读后感1

   读完《梁家河》一书,让我参透悟懂了“行之于初心,需用一生来实践”的道理。

    习近平1995年在接受《东方时空》记者采访时说:“在梁家河的工作生活,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理解了社会,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在这里,他和乡亲们同甘共苦,情同手足,七年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顽强的意志和为民造福的初心。

    40年之后,回忆起下乡插队的往事,总书记依然记忆犹新,“铁锁”“随娃”“黑子”,曾经小伙伴们的小名依然叫得亲热,哪个窑洞有些啥?住的是谁?依然记得清晰。细微处见精神,总书记从那时起就把老百姓看得深、看得重,把人民群众深深地装到了心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一部以身作则的奉献史,体现着他乐于为民奉献的“初心”“衷心”。给老百姓打淤地坝、凿水井、修沼气池、挑粪、修筑梯田,这些苦活累活,他抢着干,从不吝惜力气。由于长期带头站在刺骨的水中凿井,导致他现在双腿还有以前干活落下的后遗症。

    而正是这种一心为民谋幸福的情怀,成为习近平带领乡亲改天换地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梁家河一点一滴的变化,先后建成14座淤地坝,用上了干净的井水,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怀揣一颗奉献的“衷心”来,习近平总书记用行动践行了造福地方百姓的“初心”,而这颗“心”也为习近平总书记以后的从政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梁家河》一书的扉页上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黄土地的儿子,根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大视野大平台上,始终把老百姓满不满意、幸不幸福作为治国理政的标准,走到哪里都要深入老百姓家中看一看,问问生活得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也正是有着这样的初心,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行之于初心,需用一生来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做到了。

    那我们呢?很多时候我们会扪心自问,我的初心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未来我还要怎么走下去?我们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直到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我豁然开朗,内心的焦躁与不安平静下来,让我明白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才能走得更有力量。

    可能我们在刚一出发时,还踌躇满志、斗志昂扬,但走着走着,外界的影响与诱惑、内心定力的动摇与目标的偏差,就让我们迷失了自己,恍惚间,随波逐流,消沉懈怠,早没了坚守的毅力与耐力,不知为了什么出发,也不愿想明天会怎样。

    还记得刚进报社走进铅字排版印刷车间时,那些躬身在铅字排版机前的工人师傅们,一个一个码放那些只有指头肚大小的铅字,脸几乎贴到码字机上,专注而旁若无人,生怕把一个字码错了,会造成重大错误。

    也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在激光照排、胶片印刷的那个年代,编校完版面制好了片,发现哪怕一个无关大碍的错字,一定要说很多好话,肯求制片的大姐帮忙抠掉那个字,重新补上一个正确的字才肯罢休。

    那么,现在的我们呢,还有这样的认真敬业,对文字的敬畏,对新闻工作的执著与热爱吗?

    有人说,初心是孔子“居之不倦,行之以忠”的从政之道;是毛泽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宏大理想;是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壮志。

    那么,我们的初心在哪里?处在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历史大潮中的我们,正是时代的弄潮儿,我们何其有幸。身处这样一个转型变迁的时代,作为能源行业的发展变迁的记录者、见证者,我们的一字一文,正在记录转型发展跳动的脉搏,记录一个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强音,记录伟大祖国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信息化、现代化高速发展的铿锵步伐,这不正是我们作为能源行业新闻工作者的骄傲与自豪,这不正是我们的初心与价值吗?

    有人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却要说,这对于我们行业新闻人来说,确是一个最具有挑战的最具有付出价值感的最美的时代。

    走吧,不管任何时候,行之于初心,用一生来实践,我们就不会偏离最初的方向,偏离我们曾在心中千百遍描绘的梦想蓝图。

习近平在梁家河读后感2

  近期读《梁家河》,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习近平所写《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的一句来表达:“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要为人民做实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习近平同志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办铁业社、开代销店等。从15岁来到黄土地时的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一步一步都镌刻着要为人民做实事历史印记。

  __村也是一块红色革命土地。作为村支部书记,我要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优良传统,把__村建设得更富裕更美丽。

  当年,习近平带领干部群众,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和第一家代销店,体现出习近平同志身上那种“敢吃第一只螃蟹”的智慧和勇气。当前扶贫进入决战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更要向总书记学习,大力弘扬梁家河蕴含的精神,凡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就要勇于创新、敢闯敢干,不断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

  当年,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带领大家打井抗旱、打坝淤地、建沼气池、修筑公路,以敢于啃硬骨头的作风和担当,推动梁家河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就要把当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件老百姓的关心事做好做实做到心坎上,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把困难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切实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习近平总书记20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广大社员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这一桩桩鲜活的事例,生动诠释了习近平同志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责任担当。我们要传承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当大队支书时,时刻把群众利益记挂心头,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好作风。结合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思路,选好产业,扩大渠道,用好用足国家各项好政策,带头实干、立说立行,切实将梁家河蕴含的精神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带领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共奔小康。

习近平在梁家河读后感3

  《梁家河》这本书读后我的感触很深,青年时代求知若渴、酷爱读书的励志和关心群众生活、努力为群众办好事的崇高追求,心里始终牵挂着梁家河的发展和父老乡亲的物质文化生活。当年在陕北插队,是怎样密切联系群众,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吃住在一起,处处为老百姓着想,真是感人至深,令人敬佩。

  当年在陕北插队时经历了许多磨练。艰苦的条件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品质,更能让人成长和成熟。在他成长的历程中,偏远农村的贫穷与落后,让他深知生活的不易和青年一代肩上的责任。沉稳的性格,或许与他年少时在梁家河受过的苦难和爱读书、爱学习、爱思考的好习惯密切相关。他过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担,过早地思索社会的发展。当年在梁家河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如沼气池、淤地坝等工程,是他带领大家干下的地方民生工程;上山劳动时把白面馍分给老乡自己却饿着肚子,是对群众竭尽全力的体现。后来平台更大,为全国老百姓着想,做了更多更大的实事好事。"一带一路"既是国家战略,也是惠及百姓的大事业。精准扶贫,既是体现党的温暖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更是对老百姓真真切切的关怀。这些大战略、大方略都是建立在他对中国国情和老百姓真实生活了解的基础上的。他在陕北与老乡七年的共处岁月,让他与梁家河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也是他与所有农民的感情,更是与全国老百姓的感情。他一直牵挂着梁家河老乡们,梁家河人也时刻想念。这种朴素又真挚的情感,是维系良好党群关系的强大基石,是人民之幸,是国家之福!

  书中讲述了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的成长历程。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历史时空共振共鸣,震撼心灵洗礼精神,像磁铁般深深吸引着我们。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像那样关心群众,热爱人民,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人民疾苦。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以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我们要学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时刻用党员的标准衡量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x

习近平在梁家河读后感4

  阅读《梁家河》这本书,我仿佛随着八一学校的知青一同到了1969年的梁家河。破旧与昏暗的土窑洞,空气中弥漫着酸菜的味道。身上总是莫名其妙地起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每天吃着没有油水的粗粮,连蔬菜都很少吃到,能吃上一盆新腌的"酸菜都仿佛是品尝了山珍海味。还要跟着当地的农民一起干活。对北京知青而言,繁华的首都和这里的环境一比较,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习近平总书记却选择了在逆境中锤炼自己,他克服了心理上的压力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在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上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

  放下包袱,适应新环境。“当你无法改变环境时,只能通过改变自己,不断地适应环境,用一颗乐观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一切,就会有意外的收获。”习近平总书记用七年的知青生活充分地诠释了这句话,也使得在陕北的这段经历成为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关后,他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处事沉稳的支部书记。

  热爱知识,读书有“瘾”。初到梁家河时,习近平总书记拎了两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书。插队期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他丝毫不放过一点空闲的时间。即使是夜晚,也要就着昏暗的煤油灯看到深夜才睡。

  勇于担当,为民办实事。习近平总书记任村支书后,第一件事就是办沼气。他专门到四川绵阳考察学习建设沼气池的技术。面对思想封闭、观念保守的村民,他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读后感·经历数次挫折后,最终办成了这件事,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还点燃了陕北第一盏沼气灯。打坝、修梯田、打井、增加粮食产量,办铁业社、代销点和缝纫社……他干的这些工作给老百姓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让当地的人民不用为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奔波。

  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身上学到的还远远不止这些。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发扬习近平总书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努力奋斗。

习近平在梁家河读后感5

  用了三个晚上看完了《梁家河》,让我对习总书记的知青生活有了更亲近、更深刻的了解。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青年时代对习近平,也跟我们很多青年一样,有过迷茫、有过彷徨、有过失落,但不同对是,习近平在经历理想与现实对博弈之后,毅然选择了扎根农村。这种抉择,不是逃避,不是退缩,而是实事求是、回归理性,并且在艰难困苦中磨练自己对意志,默默储存能量,等待搏击长空。

  试看现在很多青年人,吃不了苦,弯不下腰,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总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甚至遇到一点点挫折后就一蹶不振,看破红尘。熟不知这并不是现实与社会残酷,而是我们自己不堪一击,没有足够的韧性和勇气去生活,去拼搏,去改变。一时的迷茫无可厚非,一世的彷徨却让人难以原谅。就像青年时代的习近平一样,短暂的迷茫后,选择了脚踏实地,战天斗地,不仅学会了劳动,锻炼了坚强意志,还博览群书,开阔了眼界,提升了人生格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种子没有在泥土里饱润甘露,哪来的破土而出。拳头没有缩回来的间距,哪来的力量与速度。学会在平淡中积聚能量,才能在机会来临时正当其时。

习近平在梁家河读后感6

  一、志存高远修身修心

  总书记从当年一位十五岁的北京知青到如今的党的总书记,他的信念从未改变。他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我如今面临着同总书记当年一样的困惑,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我要向总书记学习,在成长的过程中为自己树立一个坚定的人生信念,用信念为我们的情绪和欲望指引方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除了享受之外,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总书记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从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

  我们还没有平天下的能力,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总书记看书的涉猎面就很宽,就连美术书他都会认真鉴赏。所以,我们也要努力认真的去学跨专业的知识。虽然很难,但是我们要有攻坚克难的精神,总书记都敢去弥补大自然的不足,我们还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

  二、参赞天地之化育

  弥补天地造物的不足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而在梁家河,总书记敢于挑战从未有过的事,即使有人对总书记说:“好后生哩,别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气在咱这儿办不成!沼气过不了秦岭”,有的表示怀疑:“挖那么个坑,填上粪,就能着火?不可能!”有的人断言:“要是沼气能点灯煮饭,除非母鸡叫鸣,公鸡下蛋。”正是在各种不赞同的声音下,总书记建起了第一个沼气池,在山沟里打河坝,做坝田,正是敢于攻坚克难,才能弥补天地造物的不足。

  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我们就不去做,任何一件没有做过的事都存在着不同大小的困难,经验是在实干中积累出来的,不干永远不知道怎么干,在平日的工作中,如何干好工作,如何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干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优化的。所以,我们需要考虑清楚面临的问题都可能有什么,如何去解决。

  三、最难的“修行”是平等心

  总书记还叫小伙伴们的小名,石春阳发言,刚念了开头:“尊敬的主席——”习近平马上打断他的话,说:“碎娃,你咋也这么称呼我呢!”王宪平说:“那时候咱们年纪都小,不过,我当年要知道你现在能当这么大的官,就不敢和你摔跤了!”总书记哈哈大笑,说:“你看你这是啥话嘛!”总书记并没有因为发小还是村民就高高在上,在总书记的心理,曾经梁家河的村民和他的关系从来没有改变过。

  在我们组工这个大家庭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有人胖,有人瘦,有人学习成绩好,有人学习成绩差,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善待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总书记讲的“一碗水端平”。

习近平在梁家河读后感7

  在一口气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领袖的不平凡是从青年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比自己在那个年龄的表现,真的是自惭形秽,相差甚远。

  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2004年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青年习近平在陕北农村当村支书时,带领群众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社、磨坊,修沼气池,打淤地坝,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若干年后,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谆谆教诲。这是在用实践告诉我们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踏踏实实的去干好每一件小事,久久为功,最终会顺利到达目的地。

  在陕北那艰苦的七年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支部书记,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基层是大舞台、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青年时代在基层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在基层锤炼,就要做到心随党旗在基层,情系群众共生长,为民服务敢干事,在基层磨炼中不断升华精神、检验作风、提高能力。对于干广大青年干部而言,基层的广阔天地是我们奋发有为、增长本领、干事成才的好地方,我们要勇于扎根基层这片沃土,在基层中汲取养分,努力干事创业,打好坚实基础,才能成长为遮风避雨的“大树”。

  《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我们广大青年不仅要阅读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真正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为民干实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

习近平在梁家河读后感相关文章:

创始人读后感

《四世同堂》1000字读后感

《信仰的力量》读后感

教师花传书读后感2000字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读后感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彭林说礼读后感

读书心得:2021忏悔实录读后感

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读后感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读后感

延伸阅读
平易近人意思是比喻态度温和,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理解。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平易近人读后感2000字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2-22
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
2024-02-06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800字范文(精选6篇),欢迎品鉴!
2024-02-06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老兵你好读后感600字集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2-06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大学生集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2-06
理论,名词。是一个汉语固有的词语,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论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的创新理论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2-05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可爱的中国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2-05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读后感1500字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2-05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2-05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读后感1500字范文六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
2024-02-05
  •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