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焦裕禄纪念馆观后感范文(通用4篇)

【www.ndcksc.com--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焦裕禄纪念馆观后感范文(通用4篇),欢迎品鉴!

第一篇: 焦裕禄纪念馆观后感

看完《焦裕禄》,影片中最感人的一段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忘——大雪纷飞,黄沙路上,李雪健扮演的焦书记拉车,几人推车,车上装着救济粮,寒风挟着雪片打在人们的脸上。河南民歌《共产党是咱好领头》响起,为这一行人的爱民行为拼命地吼唱着。破土房的门被推开,焦裕禄出现在门口。屋里的一对老夫妇,老头躺在炕上,老太婆站在地上,惊诧地看着这位不速之客。焦裕禄来到炕前,坐在老头身边:“大爷,您的病咋样呀?快过年了,我们给您送点粮食和钱来,您们先用着。”躺在破棉絮中的老人强睁开昏花的老眼,看着焦裕禄:“你,你是谁呀?”焦裕禄拉着他的手:“我是您的儿子!是毛主席派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老人的胡子颤动着,泪水涔涔下。老太婆伸出手,顺着焦裕禄的头上往下摸索,帽子、围脖、棉衣:“感谢毛主席……给我们派来了这样的好儿子!”那粗犷的民歌配合着画面将电影推上高潮。

“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焦裕禄同志不愧是共产党的好书记,人民的好儿子,他是为兰考人民活活累死的呀!”电影结束后,一位女观众泣不成声地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焦裕禄同志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这次“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活动中,自己要不断去增强焦裕禄同志这种为人民服务埋头苦干,永不知倦的责任感。过去有一句话:“党叫干啥就干啥”,不讲条件,不提要求,不计个人得失,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为党的工作中去。

“红日照天下,涌现振奇人。尽管病魔缠绕;奋起棒千钧。甘愿粉身碎骨,敢下五洋捉鳖,倒海索奇珍。兰考焦裕禄,耿耿铁精神。盐碱净,内涝治,风沙驯。弦歌声起,杨柳东风万户春。借问津梁何处?万事认真实践,全意为人民。群众中来去,天地共翻身。”当时郭沫若写的一曲《水调歌头·赞焦裕禄》将焦裕禄短暂而光辉的生命以客观公正的角度翔实地传诵了出来。焦裕禄用他的热血,在兰考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写出了最新最美的文字,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自己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办公室干部,应该时刻牢记自己共产党员身份,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加强自身修养和作风建设,为实现人生的价值,燃烧自己!只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记在脑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一个真真正正的人民好儿子!。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焦裕禄同志已离我们远去,但从他的一生中学到的,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人民的好儿子,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第二篇: 焦裕禄纪念馆观后感

通过这次观看《焦裕禄》我不光是缅怀焦裕禄同志,更应该学习焦裕禄同志精神,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言。要学习焦裕禄精神。学习他热爱本职的思想。学习他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当组织上安排焦裕禄同志到环境、条件较差的兰考县任县委书记时,他没有任何抱怨,没有任何要求条件,而是积极主动地投入了工作,很快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为了尽快改变兰考的贫困落后面貌,他以身作则,吃苦在前,积极带领兰考人民,同内涝、风沙、盐碱三大自然灾害作斗争。一直坚持带病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可以说,焦裕禄同志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习他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崇高精神。他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例如,影片上的一个细节,有一对孤寡老人,无依无靠,生活非常艰难。在冬天天气严寒、将下大雪的时候,他首先想到了这两位老人,一大早就赶到老人家里,嘘寒问暖,给老人送去了御寒的衣物等,并说“我是你们的儿子,是毛主席派我来看望你们的”。我感觉得这个细节非常感人。

以前在对焦裕禄同志事迹的认识上比较模糊,光知道个大概,具体的情况不是很了解。通过这次观看《焦裕禄》,可以说对焦裕禄同志感人的事迹和崇高的精神。通过观看学习,内心很受感动和鼓舞,感到很受教育。结合观看学习情况,个人也进行了一些思考,为什么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有40多年了,他的事迹至今为人民念念不忘,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至今为人民所称颂,现在重温他的事迹后仍然感受到巨大的鼓舞?关键就在于他心里时时刻刻装着百姓,真正想到了老百姓的利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通过学习,我深受感动,我明白了怎样从电影中吸取促进自己不断进步、锐意进取的思想精华与精神力量,这才是我观看这部电影的意义所在。

第三篇: 焦裕禄纪念馆观后感

从小学时就学习过焦裕禄同志的先进事迹,焦裕禄同志的光辉事迹始终在脑海中回放,一遍遍激励着我前进。再次看《焦裕禄》这部影片,重温他进入兰考县对党的工作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再次忍不住落泪。

看完这部影片,我在想假如我处在他那样的位置和境况,我会怎么做呢?我有勇气留下来在最危难的时候和群众们一起渡过灾难吗?我想是肯定的,因为在我的心里已经有了榜样,我知道该怎样做啦,我知道作为一个党员的真正意义。正是从他那里我知道了,人活着得有自己存在的价值,生活就是母亲把你生下来,你要好好的活着,而且不是为你自己而活,为广大人民群众而活。要时刻想着他人而不是自己。

从他刚来到兰考,围着他的是一群没吃饱饭的小孩,看到车站都是正准备背井离乡的灾民,他心里难受,我心里也不好受,那时候的中国还是比较贫困和落后的,加上自然灾害,人们生活简直就没法过。而领导干部及极个别的党员还想不干啦打退堂鼓。而焦裕禄同志在国家和人民最危难的时刻,没有被困难吓倒,并坚定的向党组织表示:“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最困难的地方越是能锻炼人,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在工作中他说到:“我们党员就是要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所有的工作不是做给上级领导看的。”当面对着自然灾害,而吴县长还只关注做展览给上级领导视察时,他又说道:“如果连人名群众最基本的温饱就解决不了,还谈什么未来和发展,当务之急就是怎么让兰考县那么多人过上好日子。”他到基层视察时刻都带着本和笔,记下所有能让人民生活提高的方法。关注兰考风情,用泡桐治沙,辛苦留住一名研究地质的大学生。关心每一位兰考县人民。他就是人民的好儿子。将党中央的声音和行动传到千家万户。

虽然在兰考县时间不长,但短短的四百余天里,他顶着风沙,冒着风雨,忍着病痛,行走在兰考贫瘠的土地上,扎根在兰考人民的这片土地上,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忘不掉焦裕禄同志安葬的那一刻,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自发的为他送葬,恋恋不舍的告别他们的好书记。那是人民群众对他的最高褒奖,是人民群众对他的眷恋之情。

他是一个好父亲,认真教育着自己的每一个孩子。他鞠躬尽瘁为人民,两脚踏遍黄沙地,“心里装的全是人民而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好品质深深的扎根在我的脑海里,也深刻影响了他自己孩子的心,为后代做了一个好榜样。

我觉得做人就应该做这样的人,作为一个党员也更应该做这样一个党员。我们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跟应该要有焦裕禄精神,将这种精神化作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永远在人民群众的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结果。

第四篇: 焦裕禄纪念馆观后感

记不清第一次看电影《焦裕禄》的电影是哪一年的事,也许因为年少,也许是因为年久,对片中的情节已记忆模糊。昨日深夜再看《焦裕禄》,看的泪眼婆娑,感触颇深,难免与当前时局对比,与自己对比。

焦裕禄,六十年代河南省一个重灾区、贫困县——兰考县县委书记,他虽然没有留下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没有创下直线上升的JDP,他甚至没来得及让兰考县的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但他却让全县百姓难以忘怀,成了全县干群的骄傲,成了全国官员的榜样。当年人民日报为他发表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他带领干群治沙、治盐碱、治洪,他倒在带领百姓战胜自然灾害的战场,他带着对兰考人民无限热爱而离世了,却永远活在兰考人民心中,永远活在每一个正直的干部心中。看了《焦裕禄》感觉对自身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更让自己明白,我们都应该像他那样的工作、像他那样的爱民。

谁和群众贴心,群众信赖谁。焦裕禄到兰考报到的第一天,县委大院门口遇上的是一批小叫花子,他分光了资金的带的干粮;他召开的第一次县委常委会,带着全体与会人员到火车站现场,看到火车站外广场上在皑皑白雪中席地而坐的百姓拖儿带女的外出逃荒,他羞愧难当、心痛不已,第二天带领干部将救灾粮送到百姓手中;他带着粮食去看望慰问重病的老大爷,当老大爷问他是谁时,焦裕禄告诉大爷“我是你们的儿子”;他拖着病体在暴风疾雨中带头站在救灾第一线,他站在暴雨中亲自绘画救灾排洪路线,带领当地干部做好排洪工作,减少灾区损失;他因为疼痛颤抖着手记录笔记最终倒在会场;他在病床上交代县长下次带麦穗给他看看;他临终时向组织提的唯一要求是把他埋葬在兰考,他要看到兰考的发展和未来。。。。这一幕幕情景至今还在脑海,难以忘记,兰考的百姓更是天天耳濡目染怎能忘怀。他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宗旨意识天天挂在嘴上,却用最实际的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做的每一件事心里装的都是百姓,唯独不装自己。谁说百姓不信赖政府,当年的兰考百姓对政府无比信赖。记得几年前,看过一条新闻报道,时任河南省兰考县一县委书记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你别给我提焦裕禄,提到他我就烦”,结果是被免职了。在兰考人民心里,没有人可以超越焦裕禄,兰考人民更不允许任何人亵渎焦裕禄,哪怕是以轻佻的口吻戏谑也不行。百姓心中有杆秤,谁与百姓贴心,百姓心里自然信赖谁。

谁敢于担当,同僚信服谁。焦裕禄爱才,老所长因患浮肿病逝去时,焦裕禄蹲在病房心痛的哭了,他想到了全县300多个奋斗在第一线的脱产干部,想到要保护这些填不饱肚子,患着病还在工作的”财富”,为了他们,他铤而走险到临县换取高价粮,发给干部,而他自己带领县委常委一粒不取。当行署专员下来调查时,县长为保护他挑起责任,而他却不愿推卸,要担起重责,他的爱才,他的担当让广大干部群众无比信服。无法忘记,调查汇报会室外黑压压的干群听到焦裕禄可能要受到处分时,异口同声要到北京为其喊冤,那情那景既让人感动,更觉温暖,自古人心换人心啊。干部也好、百姓也好,此时都与其同心,作为一名干部,还有什么比此更感温暖和骄傲?

谁能与群众一样耐于清贫,那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在那个清贫的年代,多少人想方设法想获取特殊食物来孝顺自己的父母,宠爱自己的妻儿,作为一县之头,焦裕禄有很好的条件享受其他人员享受不到的东西,可他却带领县委委员退掉特殊供应证,面对县长送到家来的二十斤粮食他却给了当时思想不稳的大学生。他家天天都是窝窝头,天天只有青菜,长女的棉袄一穿四五年无钱换新,他的钱却经常接济一些比他困难的干部群众。看到这些情景真让现如今的一些干部惭愧,多少干部天天山珍海味仍不知足,尽管嘴里天天喊着“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心里想的是特权,是享受,而不是群众。

看了《焦裕禄》,每一个干部都该想想我们该给孩子留什么?每一个人都要为人父母,每一个父母都痛爱自己的儿女,可爱的方式有种种不同,结果也自然不一样。焦裕禄的小儿子多日未尝一口肉,当母亲因焦裕禄把钱给了别人而无法买肉回家,小儿子在饭桌上嚎啕大哭不肯啃窝窝头,甚至将一个窝窝头丢到地上时,焦裕禄竟然狠心的打了孩子,并教育孩子“这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有不少人连窝窝头都吃不上”;他让无限欣喜想吃鱼的孩子自觉送掉别人送来的几条鱼。看到这些不由让我深深思索,父母该给孩子留点什么,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焦裕禄重病时,大儿子偷偷出去打工,换取一天一块钱的工钱,他要为病重的父亲购买食物,多么懂事的孩子。想起一句古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精神财富永远比物质财富重要啊。焦裕禄的儿女是官二代,却不是富二代;他的儿女也是幸运的,他们的父亲虽然没有给他们留下丰富的物质财富,却传承了父亲的正直、清廉、爱民等丰富的精神财富,他们永远会懂得如何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国军,有益于社会的人。

延伸阅读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
2024-02-21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
2024-02-20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
2024-02-18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
2024-02-18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
2024-02-18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
2024-02-06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
2024-02-06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
2024-02-06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
2024-02-05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 以下是小编
2024-02-05
  •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