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主持词【五篇】

【www.ndcksc.com--主持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以中国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主要包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主持词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主持词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全面回顾了我们党民族工作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世界上因民族关系不和谐而导致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与其他国家不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确立,民族团结的维护和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转化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巨大动力。

  抓好民族团结之本。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团结奋进,经过持续努力,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现在正致力于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在普遍性地消除绝对贫困之后,各族群众对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民族团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把民族团结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激发共同奋斗之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才能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把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比喻成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把各民族的关系比喻成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和”的前提是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家庭共同体意识,产生家的身份认同,这样大家才能团结起来,齐心合力,围绕共同目标而奋斗。实现复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目标,需要作为家庭成员的各个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各族人民要共同凝聚在中华民族旗帜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多元中铸就整体,在整体中百花齐放,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相得益彰。

  夯实均衡发展之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切实夯实物质基础,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我们要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支持力度,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实施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切实推动“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另一方面,要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要激发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强化教育和文化投入,革除“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和“懒、散、慢”的心理状态,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切实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

【篇2】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主持词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统一、团结的多民族国家。中国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比如满族、回族、傣族、苗族、壮族、土家族……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愿世界少一些暴乱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

【篇3】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主持词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

  新疆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这里民族团结显得非常重要。7·5事件之后,三个离不开成了这里的发展之大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是啊,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只有民族团结了,经济才能更迅速的发展;只有民族团结了,才不会发生昨天的悲剧;只有民族团结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正是因为我们的祖辈们如此团结,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土尔跋扈族在渥多锡带领还乡……这些事例虽然来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23岁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

  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40年时间写下了1000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之间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代写下去。

  人们不会忘记,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的“十二木卡姆”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濒于灭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抢救的艺术品种,组织力量收集、整理和保护;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等一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篇4】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主持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切实“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很大程度上源自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与交往实践中积淀而成的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所广泛认可并实践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赖以生存和稳定发展的关键力量基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在切实做好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工作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生长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进步的历程中,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性格特质和意志本色,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存延续、凝聚整合和繁荣发展而言,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生活归属、心灵栖息和全面发展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百年变局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定力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我们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锲而不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要有足够的民族精神气节,这股精气神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自律且自信的坚定意志、矢志不渝且无可撼动的坚韧气质、不畏艰难且勇于挑战的坚毅品质,从而在各种处境尤其是面临挑战或逆境时,能够众志成城,坚守住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和道路方向,不屈不挠、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共同体向前发展的动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精神是行为的重要驱动,也是行为体持续前进的内在动力。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一种具有自觉性、召唤性和能动性的内在力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具有持久的激励和鼓舞作用,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全体成员的积极性,进而产生奋发有为、自强拼搏的不竭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目标方向的引力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要向前发展,还要朝着好的方向前进发展。这种好在最基础的意义上,就是要明晰正确的目标方向和积极的价值导向。否则,没有正确方向的指引,没有主流价值的牵引,精神的定力难以明确、精神的动力难以长存,中华民族共同体会丧失进步的空间和能力。中华民族精神所蕴含的共同理想信念和充沛的道德价值规范,有助于人民提升精神境界、增强相互信任和理解,在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风尚和发展方向提供规范性指导的基础上,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健康发展和进步繁荣提供持续的信念支撑和有效的价值统领,推动中华民族成为充满自觉性、坚定性、凝聚力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精神是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永葆青春的活力所在。任何民族共同体要想在激烈的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都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历经各种艰难险阻而持续发展,近现代历经民族发展的诸多挫折而繁荣昌盛,是各族人民务实探索、自强不息、共同奋斗的结果,所彰显出来的正是各族人民积极进取、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活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的根本原因所在。我们要探索、挖掘、继承并弘扬各族人民实践总结的各种精神内容和由此汇聚而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持续注入生命力和创造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一心的合力所在。无论是定力、动力,还是引力、活力,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民族精神具有的合力或凝聚力价值上。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精神一方面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员提供向心的情感归属,为各族人民的心灵栖息提供居所,形成引力,增强定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间关系提供紧密联结的情感纽带,将各族人民凝聚起来,激发活力,获得动力,在此基础上,以团结一心、同心同德的方式形成更为强大的合力和智慧。由此而强大起来的中华民族精神,既可以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又可以推进内部的繁荣发展,是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凝聚、发展与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知行合一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切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关键工作。

  以先进的思想理论引导民族复兴,坚定民族精神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思想,为坚定民族精神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行动指南。

  以党的坚强领导维系民族团结,凝聚民族精神共识。一个民族的思想需要凝聚共识,否则就容易涣散和瓦解。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过程中,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仅能够依托广泛的组织形态吸纳各领域、各地域、各行业、各阶层最优秀的成员,更能够汇聚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最广泛的利益需要和情感存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要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切实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唤醒民族记忆,构筑民族精神家园。中华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也是这一精神的重要内容构成。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历史实践总结和思想文化创造与传承的民族,各地域的代代先民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精髓。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深深地扎根于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历史文化内容、共同团结奋斗的经历,内化为整个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和集体记忆,最终形成可靠的精神寄托与心理归宿。

  以人民为中心广泛汇集民族智慧,充实民族精神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伟大的民族精神源自伟大实践的人民,集中各族人民群众在广泛实践中取得的丰富智慧,是充实并切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路径。拥有更广泛群众精神基础的民族精神内容,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自觉践行,进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更加坚定稳固。

  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推进民族教育,推动民族精神进步。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要在家庭、学校、社区、新闻媒介等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借助教育的力量滋养并推动民族精神的进步,建设与时俱进、充满动力和活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中华民族精神正是这一精神财富的核心内容构成,也是人民信仰、民族希望、国家力量的关键内容所在。其在历史文化、道德理想、情感尊严、思维习性和时代体验中表现出来的价值体系和意义,持续不断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定力、动力、引力、活力以及合力。在此基础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员才能具备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对归属的共同体怀有明确的认知、强烈的信心以及捍卫的意愿,中华民族共同体也才能更充实、存希望、有力量,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斗前行。

【篇5】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主持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至关重要。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一条成功经验,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把实现社会局势的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作为硬任务,对各方面工作统筹谋划、综合发力,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主动权,推动西藏民族团结基础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实践充分证明,西藏工作只有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维护西藏和谐稳定、实现西藏繁荣进步。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边疆民族地区。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特殊重要性,主要体现为西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国家统一和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要着眼全局,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坚决开展反分裂斗争,坚决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挑战,不断夯实西藏长治久安的根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反对分裂,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和义务。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反分裂斗争,形成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牢牢把握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雪域高原,我们就一定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成美好现实。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主持词【五篇】】相关文章:

1、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主持词集合7篇

2、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主持词八篇

本文来源:https://www.ndcksc.com/yanjianggao/91671/
延伸阅读
主题教育活动是泛指影响人的身心发百展的各种有主题、有目的性的教育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主持词【四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5-06
主持词是由主持人于节目进行过程中串联节目的串联词。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在新任领导干部任职大会上的主持词(合集三篇),欢迎品鉴!
2024-05-06
由主持人于节目进行过程中串联节目的串联词。如今的各种演出活动和集会中,主持人往往成了主角,而主持人在台上所表演的主持词,则是集会的灵魂之所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组织生活会会议流程及主持词范文(通用5篇),欢迎品鉴!
2024-05-06
医院(Hospital)一词来自拉丁文,原意为“客人”,因为一开始设立时,是供人避难,还备有休息间,使来者舒适,有招待意图,后来,才逐渐成为满足人类医疗需求,提供医疗服务的专业机构,收容和治疗病人的服务场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授牌仪式主持词【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5-06
教育(Education)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大会主持词【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5-05
主持词由主持人于节目进行过程中串联节目的串联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主题教育推进会主持词范文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5-05
由主持人于节目进行过程中串联节目的串联词。如今的各种演出活动和集会中,主持人往往成了主角,而主持人在台上所表演的主持词,则是集会的灵魂之所在。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入党积极分子会议主持词(合集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5-05
主持词由主持人于节目进行过程中串联节目的串联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评审会主持词开场白汇编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5-05
主持词是由主持人于节目进行过程中串联节目的串联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议主持词开场白和结束语(合集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5-05
《工作》是埃曼诺·奥尔米执导的剧情片,Loredana Detto和Sandro Panseri出演。该片讲述了一个15岁乡下男孩到米兰的大公司谋职的经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会议主持词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5-04
  • 推荐访问